浙江在线12月20日讯
冬日青川,生机盎然。
那片曾在地震中颤抖的土地,如今早已不见累累伤痕,触目所及,是25万青川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加快建设“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经济先行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铿锵足迹。
据预测,2016年青川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
然而,知恩、感恩、报恩的青川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组组数据的得来,是浙江人民兑现“把青川当浙江一个县来建设”诺言,为与广元人民一起书写灾后重建与对口援建史上人间奇迹打下的坚实基础。
民生为重 废墟建起新家园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沿着时间脉络一一梳理,浙江人民倾情援建巨变后的青川便是力证。
把时间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当8.0级特大地震突然袭来,震后的青川山崩地裂,处处瓦砾,生死别离,美丽家园顿成废墟。
2008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灾后重建对口支援机制,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浙江省对口支援青川县。
浙江与广元、青川,虽然相隔近两千公里,却更加情深意重。
因为,在此前的14年里,浙江一直在对口帮扶广元。
于是,我们在青川的灾后重建中又一次见证了浙江人民的政治担当和超常速度:震后不到两个月,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就在青川县挂牌成立,39个援建指挥部全部启动,327名援建干部全部到位,上万人的援建大军全面进驻青川36个乡镇,打响了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攻坚战,在3216平方公里青川大地上书写了无疆大爱。
随后,广大援建者发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的优良作风,践行“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的实干承诺,以“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援建精神,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投资86.2亿元,建成援建项目547个,满目疮痍的青川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这其中,广大援建者着眼青川人民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优先围绕解决住房、上学、就医、行路、饮水等问题,帮助7.7万户受灾群众实现安居梦,援建的158座桥梁、268处饮水工程、193条道路等民生工程,有效解决了青川“五难”问题。
产业支撑 拓宽富民新路径
“一切从灾区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灾区人民意愿,青川人民需要什么就给什么,青川长远发展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帮助什么”是浙江援建推动青川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又一务实举措。
为此,浙江援建以科学的方式发展产业,按照“建设一个工业园区、培育两个特色基地、构建三个绿色通道、重建四个市场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帮助青川建成唐家河、东河口、青溪古城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施产业援建项目104个,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5万余亩。
——创建“飞地园区”模式。在浙江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合力打造“广元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
——创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投资1亿元,援建100个特色产业项目,大力推进特色产业“七个一”工程,千方百计促进当地群众增收。
——创建“扶贫发展”与“就业援助”新模式。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以川珍实业为龙头的一批工业企业,在浙江开通青川农产品和药材“绿色通道”,并建立“浙江-青川劳务信息平台”,133家卖场和超市帮助销售青川农副产品,在前13次招聘会上帮助青川13900多劳动力实现就业……
夯基筑梁 增强发展新动能
难能可贵的是,浙江援建不仅解决灾后重建阶段性难题,还思考和实施10项人力、智力对口支援计划,通过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制度等,为青川灾后重建和广元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援建队伍。
以灾后重建的前两年为时间节点,浙江援建启动实施“千名干部培训工程”,组织青川县550名科级干部、近千人次的村(社)干部与致富带头人赴浙江学习培训;聘请浙江100名专家到青川传授农林技术、培养780名科技人才,对10000名灾区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在“卫生智力支援计划”中,浙江援建率先转变支医方式,建立远程医疗教学与服务平台,派出10批近1000人次医疗卫生专家到青川开展抢救伤员、卫生防疫等服务,并为青川培训近200名乡镇全科医生。
此外,针对青川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浙江援建开展“浙江-青川教师交流培训计划”“文化援助与交流合作计划”。浙江省派出4批150名优秀教师到青川支教,安排4批150名青川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浙江培训;派出5批文艺工作者到青川进行艺术创作,组织广播电视等进行专项培训……
援建真情永记,大爱丰碑永存!
今天,当人们行走在翻天覆地巨变的青川,群众那一张张乐观自信的脸庞,乡村间那一座座具有川北特色的民居,山腰上那一条条宽阔的公路……既是对那场灾难中逝去生命的缅怀与告慰,更向世人展示着新生,诉说着希望和未来。(唐彪)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