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12月17日举行的农业盛典上,来自省内外的20位农业“大咖”,结合自身的品牌建设与经营实践,畅谈从事新农业的所思所想。
一只来自于云南玉溪哀牢山的橙子,如何变身走红网络的“褚橙”?一颗看似不起眼的坚果,怎样缔造50亿元的销售奇迹?丽水深山里的土特产品,怎样被整合为一个全域化的公用品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本报选编3位品牌负责人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关新闻:
新泰果品公司负责人李亚鑫——
一只橙子演绎网红传奇
有人说,这只来自于云南玉溪哀牢山的橙子之所以能够赢得市场,全是因为故事营销。也有人说,“褚橙”这一品牌的成长是不可复制的。那么,经历2015年“质量下降”争议后,重新出发的“褚橙”,未来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品牌营销和产品质量,哪个更重要?
2010年,我从加拿大回国,开始负责整个基地的管理以及产品销售。当时橙子销售都以团购的方式进行,并没有真正走向市场,整个基地的纯收入只有40万元。
我就在想,这样的收入,怎么负担一大家子的生活,以后我和太太有了孩子呢?但是橙子的销路该怎么开拓,品牌该怎么打造,所有人都很困惑。
灵感,其实是在一次吃宵夜时偶然来临的。当大家看到一箱箱可口可乐被送到烧烤摊、饭店,再卖给客人时,不约而同地决定:“不如以卖快速品的方式来卖橙子。”
随后,我们在重庆、昆明当地,租了仓库,把成箱的橙子送到水果摊,告诉摊主“先把橙子卖了,卖完再收钱,有卖不完坏掉的,我们无条件回收”。
这样,我们就舍去中间的经销环节。因为长久以来,中国的农民只管种植。由于缺少对市场的灵敏反应和销售渠道,他们无法掌握农产品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我们的做法,正好让这些权利重新回归农户手里。
2011年,我们开始尝试和生鲜电商平台合作。那时,电商刚刚起步,所有人都不清楚这是什么。我就告诉他们,“我在国外买东西都是通过EBay的”。
因为新闻传播的效应,“褚橙”火了。2012年,“褚橙”网络在线销售量有200吨,一度出现“一橙难求”的盛况。2015年,褚橙在生鲜电商平台的销量已经达到了2500吨。
很多人会问,“褚橙”现在名气这么大,到底是因为故事,还是产品质量好?我想如果没有优越的口感,光靠故事,是不可能留住这么多忠实消费者的。
“褚橙”的基地地处云南玉溪山间,海拔在800米到900米之间,一年平均光照2000小时左右。优越的自然条件是“褚橙”口感的关键。再加上我们对农户的管理非常严格,例如修枝、控枝等都有一套标准,使得农产品生产更加规范化。
所有的努力加起来,“褚橙”的产期就比其他地方的橙子提前20天上市。这在农产品销售领域,就意味着提早占据市场。即使是现在,整个电商也只占到“褚橙”四分之一的销售量,大多数还是在线下。
去年,在销量突破的同时,其实我们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因为过量雨水,“褚橙”果子小了,甜度也不够。之后,我们在报纸上道歉,砍掉了37000棵果树,减少植株,保障阳光和空气流通,这相当于300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但舍弃,是为了更好的未来。
对于“褚橙”今后的发展,我们也有一些计划。“褚橙”的产量,预计到2020年能增长到6万多吨。目前,公司还新建了一个品牌叫“早橙”,作为副牌销售。我们也在考虑延伸产品链,选择一些果品好的橙子做成“褚橙”苗木,推广到其他地方。而从2013年开始搭建的“褚橙汁”项目,也正在进行中,希望这款产品能带给大家惊喜。
“丽水山耕”品牌负责人徐炳东——
一个品牌托起绿色产业
2014年9月,全国首个地级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正式面市。两年多时间整合多而分散的品类,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丽水山耕”走出了一条逆袭之路。不仅让农产品销售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意想不到的产品溢价,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
在“丽水山耕”品牌负责人徐炳东眼里,这一品牌崛起意味着什么?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有何区别?创意的关键又是什么?
说起农业,丽水的产业和企业名气不小,遂昌菊米、青田田鱼、缙云麻鸭、庆元香菇、松阳茶叶等,品类丰富。但这些产品总体规模不大,竞争力有限。
丽水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明确定位为“生态精品农业”。2013年,市里成立国有农投公司,对精品农业实行生态化的规划、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电商化营销。但在推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单个企业不愿意做品牌打造,而政府部门又做不了。在互联网时代,没有品牌,很难赢得消费者青睐。
打造一个全域化、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公用品牌势在必行。这个品牌,必须全面、准确地反映丽水农业的特点,又传达文化尊重、创意的独特价值。这对丽水是一个挑战,即使在全国,也无先例可循。
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就品牌命名、品牌定位、品牌理念、符号系统、渠道构建、传播策略等进行全面规划。最后将品牌命名为“丽水山耕”,“山”是最大的自然特征,“耕”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体现。
“丽水山耕”属于集体商标,由市生态协会注册,农投公司管理运营。品牌的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只有丽水市范围内,纳入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通过相应的检验检测,并且在仓储能力和储运条件上达到要求的,才允许使用。
和其他只能追溯主体责任的系统不同,我们自行开发了一套系统,不仅能做到“产品溯源”,而且做到“监管追责”,从生产主体到乡镇街道再到县级政府,每一层级的责任一目了然。
经过3年规划、探索、认知,“丽水山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将进入拓展阶段。
第一,进一步完善品牌。首先,品牌服务将延伸到基层专业合作社。其次,为整个品牌建立标准体系,按照浙江制造的高度来打造“丽水山耕”品牌,成为浙江农产品的标杆。目前,已从生产环境、安全检测、物联应用、保险储运、文创包装、整合营销以及数据共享等方面制定了标准。未来,也将实行企业申报、第三方论证、政府监管的标准体系。
第二,建立“商商融合”营销体系。前几年我们不敢碰电商,因为整个产品体系还没有达到市场要求。但整个品牌标准体系完善后,将在2017年全面打造“商商”营销体系。比如,用虚拟现实技术宣传“丽水山耕”的产品,让消费者了解生产基地和生产过程,对产品产生信任。在布局网络营销过程中,也将推出线下智能售货机。
第三,打造供应链金融。两年多来,“丽水山耕”入会企业达236家、300多种产品,总销售额达20亿元左右。之后,将利用国有企业优势,帮助品牌企业获得融资,实现更好发展。
“丽水山耕”运营以来,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不仅自己的企业要做好,还要让236家企业更好,因为每一个企业背后还有更多的消费者。我们必须承担起公共品牌打造、传播的责任,还要搭建起“丽水山耕”与下属企业品牌之间互动互联的关系。
我们将“丽水山耕”的核心价值定位为“生态”,不仅是生长环境、农作过程,也是商业模式的生态化。农投公司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桥梁,通过投资手段完善产业链服务,从而增强市场的活力。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哪一个环节缺失,就补哪一个环节。比如,针对农产品质量,我们成立了检测公司;为了让丽水的农产品在28小时内送到消费者手里,我们成立了电商公司。
很多困难会出现,但有品牌在前,再把质量和服务做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说,“丽水山耕”现在还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明年将看到满塘的荷花。
“三只松鼠”行政总经理潘道伟——
一颗坚果卖出50亿元
今年双十一期间,“三只松鼠”公司一天卖出5亿元产品,销量排在淘宝全网第7名。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公司,在不到5年时间里,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食品品牌之一。
4年多时间,公司销量突破50亿元。很多人在思考,为什么是“三只松鼠”?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离不开两个词,一是“消费升级”,一是“互联网”。两个词的碰撞,产生了零食行业的火爆。所以,“三只松鼠”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因素。
首先是消费品类升级。以前逢年过节,坚果的种类只有花生、瓜子。但渐渐地,有了碧根果、开心果、山核桃等更多的品种。新消费群体快速崛起,因为80后、90后人群的消费能力正在快速增加。而互联网的兴起,恰好为我们提供了将产品直接送达消费者的契机。当互联网遇上有网购习惯、对品牌有个性需求的消费者,整个市场就活了。
其次是产业升级。消费品类升级是所有人、所有创业者都能看到的,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品牌做好。“三只松鼠”刚创业的时候,互联网上也有很多其他坚果品牌。但今天,大部分已经消失了。这是因为互联网在发展进程中,会重塑产业链。今天的“三只松鼠”,已经不仅仅是一家电商公司,而是一个产业链平台。我们建立了大数据平台,对销售的近90亿元产品,用户都可追溯、可分析。而用户评价又通过“云中央品控中心”,与供应商和原料渠道、路径相连接。从具体生产,到原料检验、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再到倒逼生产,这是一条有效的生态循环链。
最后是品牌升级。这可能是成功最关键的地方,也是存在最多误区的地方。很多人会说“三只松鼠”的营销做得很好,这两年电视剧广告植入无所不在。但品牌塑造并不简单,“三只松鼠”成功的背后,是品牌塑造的金字塔模型。一开始,我们就把产品做成了一个IP,一位用户买了坚果,我们喊他主人,“松鼠”挑选优质的产品送到主人手里。所有消费者看到坚果产品,就会想到我们推出的松鼠卡通形象。他们会觉得你的产品是独特的,是有内涵的,从而引起兴趣和长期关注。
当然,我们在用户体验上也做了一些改变。当客户收到包裹时,首先会看到一个松鼠尾巴制作的开箱器,包裹里不仅有他购买的产品,还有湿巾、果壳袋等。每年也会有一些线上和线下的粉丝会,邀请一些用户到公司体验。此时,用户不再仅仅是消费者,同时也是品牌文化的传播者。
“三只松鼠”从创业至今正好是5年,能够有这样小小的成就,是得益于“食品+电商”这一加法,我们把握住了互联网背后消费升级的契机。下一个5年,“三只松鼠”要做的事情是去电商化,我们要做减法。
怎么去电商化?比如说,公司会在线下开出更多投食店。这些店不是主要用来卖坚果的,而是用来体验的。食品和周边产品只占到三分之一区域,其余主要是休闲区,消费者可以在里面上网或者唱歌,也会布置很多体验式场景。今年9月30日,第一家投食店开业到现在,客流量已达到120万人次,销售额超过1200万元。
未来,公司也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向大健康、大娱乐行业。很多人会说我们不务正业,在2015年投资1500万元,拍了“三只松鼠”的同名动画片;规划了松鼠城的文旅项目,打算建造一个城市公园。但这正是我们在布局的“产业+文化”模式,让用户在娱乐中消费,在消费中娱乐。
(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 整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