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浙江戏剧如何更“有戏”

字体:
—2023—
11/18
11:37:21
2023-11-18 11:37:21 来源:浙江宣传

  近日,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15个戏曲剧种、34台入选剧目和1台特邀剧目在20天内轮番上演。

  好戏连台可不是戏剧节的“专利”。今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火爆,不少好戏开票即售罄,如舞剧《红楼梦》《只此青绿》,话剧《白鹿原》《雷雨》,还有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等,都受到观众热烈追捧。

  都说“一部中国戏剧史,半部在浙江”。历史上,浙江是南戏的诞生地,不仅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浙产昆剧《十五贯》,还出现了风靡一时的越剧“小百花”现象。

  在呼声和热议中,我们一起来探讨:浙江戏剧如何更“有戏”?

  浙产歌剧《红船》

  一

  戏剧有独一无二的审美原则和艺术手法。戏剧虽古老,但它是“活”的艺术,其现场性、舞台性,使之成为一种不可被替代的、具备自身独特审美原则和创意逻辑的艺术形式。只有走进剧场,坐在观众席上,才能体验到那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才能见到“用舞台表达故事”的独创性,这是任何线上的艺术形式所代替不了的。

  近年来,浙江涌现出不少戏剧好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越剧《新龙门客栈》,还有斩获“文华大奖”的越剧《枫叶如花》、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歌剧《红船》等。但笔者认为,浙江戏剧要继续“脱颖而出”,还要在这几个问题上下功夫:

  更多的“好戏”在哪?群众的眼光是“狠辣”的,能经受群众眼光检验的作品常常意味着能经受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如今,越来越多观众呼唤“好戏”、期待“好戏”,浙江作为戏剧大省,近年来已有不少戏剧作品问世、出圈,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但在戏剧优秀剧目缺“高峰”、少“高原”的现状下,我们更应扛起时代重任,加大马力打造出更多精彩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

  更多的“名家”在哪?历史上,我国各类剧种都曾高手如云、名家辈出,为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浙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40余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与高水平表演密不可分。但目前,创作、研究、评论、经营管理等人才短缺依旧是浙江文化艺术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重要考验,如何进一步优化戏剧人才成长环境,值得思考。

  更大的“市场”在哪?市场是戏剧的风向标,浙产戏剧的高票房让戏剧热潮直观可感。不过,“一击即中”毕竟是小概率事件,目前,一些花大力气打造的戏剧作品带不动票房的现实依旧存在,其缘由或许在作品创作本身,或许在观众和市场培育的缺乏,还有的单位和个人陷在不靠市场靠政府、不靠观众靠拨款、不靠口碑靠评奖等思维,导致“新戏没人看,老戏不爱看”。如何让戏剧叫好又叫座,是浙产戏剧绕不开的必答题。

  舞剧《红楼梦》

  二

  当前的戏剧市场上,几家欢喜几家愁。一边是不少好戏成为新的经典、观众的宠儿;另一边则是一些戏剧演出时门可罗雀,剧团只能靠着政府购买服务性演出勉强度日;还有一些民营剧团和演出公司,惨淡经营、难以为继。

  戏剧艺术之路如何“板正”?笔者认为这些方面值得思考。

  少一些偏离初心的创作。部分院团为了生计,忙于四处接戏,没时间沉下心来谋划内容;部分名导名编赶场子式创作,从之前的“数年磨一剑”变成了“一年磨数剑”,平均分给每个剧团的时间不过十几天。行走在戏剧之路,台前幕后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着纯粹的艺术初心。让文艺创作回归最初的梦想,戏剧作品才能多一些情感共鸣。

  多一些不为名利的洒脱。当下,各类奖项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趋势。有政府扶持、奖项加持的各地院团,本应是戏剧艺术繁荣生长的沃土,但部分院团却一味追求评奖而忽略市场需求,甚至出现了一些“为评奖而生”的作品,虽然精雕细琢,却很少面向大众演出,只在小圈子中孤芳自赏。在评选评审时,有的专家同行们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免不了出现追名逐利的非客观情况。荣誉是光鲜的,但不是万能的,戏剧作品要走下奖台、走上舞台,才能赢得观众的喜爱。

  添一份大浪淘沙的真实。由于“饭圈文化”入侵等因素,部分戏剧演出质量与票房不匹配。戏剧与影视、综艺本就同宗同源,艺人在各类大众传媒平台上成名后回归舞台,本是舞台之幸事、乐事。然而,“粉丝经济”带来了资金与热度的同时,也带来了流量乱象,戏剧本身的内容价值与形式之美容易遭到忽视。

  比如,一些剧目起用流量明星,一张戏票被炒至上万元,但作品质量和票房却不成正比;预算结构失衡,“明星”拿最多的报酬却排练得最少,不仅表演不如人意,也伤了爱戏之人的心。

  三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强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必须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浙江戏剧如何更“有戏”的答案,就蕴藏其中。

  讲“与民同心”的故事。好的戏剧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拨动了老百姓的心弦,在于创作者始终把人民喜不喜欢、满不满意作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生活视角”开展创作。只有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找题材、找素材,讲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才能使作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比如,越剧现代戏《核桃树之恋》的故事原型,发生在浙江嵊州仙人坑村,核弹英雄的“深潜”人生质朴而感人,折射出一代人的奉献精神,搬上舞台后,很多观众深深共情。

  越剧《核桃树之恋》 图源:“中国戏剧杂志”微信公众号

  磨“难得一见”的好戏。曾经的戏剧工作者“十年磨一剑”“台下十年功”的情况并不鲜见。比如,被称为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就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打造了《白蛇传》经典范本,他逐字逐句反复推敲,使其成为一出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当然,出品方也应给予作品足够的打磨时间,给团队足够的成长空间,如果要求年年出新、出原创,容易触发急功近利的现象。

  比如,国家艺术基金设立了滚动资助项目,在已被资助的项目中选取有更大前景的作品继续扶持,这为一些作品树立了标杆。

  做“面向市场”的作品。馄饨好吃,在于“皮薄馅大”,戏剧作品也同理,只有做触动人心的内容、写令人动容的情节、刻画形象鲜明的人物,方能让观众席坐满,把面向市场的路走宽。

  当然,除了内容方面之外,还需要从组织机制、人才培育等各方面同步发力。比如,继续推进“一团一策”改革,落实省属事业文艺院团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国有戏曲院团和民营院团改革进一步深化、人才配置更加健全,激发艺术生产“新动能”。

  莎士比亚说过:“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戏剧有隽永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它对人类而言早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剂心灵的良药,一片灵魂的净土,一个了解人类自身、了解世界运行法则的窗口。

  相信浙江戏剧艺术之路,只要有坚守者、创新者、改革者,必能越走越宽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孙婧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