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锴凯 华炜 通讯员 谢体坤 赵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了这个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抓扶贫,不到5年时间走遍了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明确脱贫工作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要求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从河北阜平县到甘肃省渭源县,从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到陕西延川县,这些原本的贫困地区,如今都已焕然一新,不仅村民们的荷包鼓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挖“穷根”精准发力,造血式扶贫之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良方”。
从遵义市区出发,一个小时左右车程后,就到了枫香镇花茂村——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16日曾到访过的村子。
虽是工作日,但村子口的停车场里,依然停放着不少私家车和旅游大巴。花茂,已然成为遵义旅游的名片之一。
从停车场出来走上一个小斜坡,便是花茂村的村口。放眼望去,青砖黛瓦的两层高黔北风格民居,错落分布在村子各处,空气中嗅不到污染的味道。
“咱们村子里,没有任何污染企业,可以说每天空气质量都是优。”花茂村村支书潘克刚介绍。
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潘克刚感慨颇多,“以前我们村只有一条泥路。只有一辆拖拉机,挤三十个人都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闲聊时,正好一辆白色的凯迪拉克小轿车从身边经过。
“翻天覆地四个字,一点都不为过。”在村子里,二三十万的车已经不稀奇了,去年还有人买了跑车,今年村子里已经有私家车243辆了。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花茂村时,正是坐在王治强家的院落里,和村民们亲切交流。
如今,这个院落成为农家乐,生意火爆得需要提前预约。王治强把两个儿子都叫回村里来帮忙,“现在每年光是给厨师、服务员的工资,就得三十多万。”
从王治强家里出来,正值中午饭点,走在村子的路上,沿路的农家乐里都已摆上饭菜,开始招待慕名前来的游客。
村民们如今的生活,也如餐桌上当地特色的辣椒一般,红火。
除了农家乐,花茂村的村民还做起了农村电商。
除了制作陶器售卖外,陶艺师傅母先才还开辟了游客体验区。
“我家里祖辈都是做陶的,我十岁出头就跟着父亲做陶器。一个月也就赚个三四千块钱,现在我光在网店平台上每个月的销售额就比以前一个月的收入多了。”母先才说。
而除了销售渠道变了之外,母先才做出来的产品,也不再是以往的生活用器皿,更多的是造型各异、迎合年轻人喜好的工艺品。
他的店里还有个五万多元的大电窑,原先土窑烧制对环境污染大,“赚了钱,有这份义务来保护我们村子的环境。”
花茂村因精准扶贫而蜕变,作为花茂村村支书,潘克刚对钱江晚报记者说,自己已经把这一切都记在心里。
记者:花茂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潘克刚:不夸张地说,以前的花茂村没有几家人是用自来水的,也没有人用天然气。除了自己种点菜,自给自足,没啥经济来源。3年前,花茂村的外出务工人数还有2000多人,到今年外出务工的只300人左右。因为花茂村已经变富裕了,不怎么需要外出打工了。
这一切的改变就是党的政策扶持,精准扶贫惠及了花茂村。我们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民房作为旅馆来经营,把乡愁作为文化来传承,实现了基础设施和庭院整治全覆盖,建起了污水处理池和垃圾收集站,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并通过抓点连线扩面,形成了土坝—花茂—苟坝美丽乡村示范带。
记者: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如今花茂村的经济如何?
潘克刚:花茂村主导产业是种植养殖业、旅游业、餐饮业;主导产业总产值去年8200万元,今年预计9500万元。
花茂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是14119元,全村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去年已经达到98%。
记者:面对花茂村今天的成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潘克刚:我们连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作为基层干部,我最大的感受是:党中央的政策好,是群众致富的大法宝。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支部要带好头,把花茂村建设好、发展好”。下一步,我们将带头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把花茂村打造成脱贫攻坚的示范、全面小康的示范、生态文明的示范、改革创新的示范、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总书记对花茂村的关心。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