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婷)一场发生在杭州出租车上的对话,让省政协委员何水法的心情难以平静。
采访何水法委员时,他先讲了自己打出租车前往驻地报到时与一位来自四川的女司机的对话:
“在这里开出租车多少年了?”“3年了。”
“赚钱多吗?”“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两三百元。”
“平时有什么文化休闲活动吗?”“每天一早出门,摸黑到家,天天在路上跑,哪能有啊?”
何水法委员沉默了。
接受采访时,他忍不住问记者,又像在自问:我们关注到他们的文化生活了吗?
这一年来,何水法委员跑了不少乡村,大多是浙江的,还有一些在福建、贵州。他惊喜地发现,当前农村的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快速发展,尤其是浙江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如火如荼,文化礼堂已经真正成为农村百姓的精神家园。他也不无担忧地感觉到,现在不少农村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为主,那些进城务工的青壮年们的文化生活有意无意间被人们忽视了。
城里的月光是否能把他们的文化梦想也一样照亮,滋润他们的心田?
“对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他们像小候鸟一样在城乡之间来回奔波的子女而言,面向他们的公共文化项目和产品依然不足。”何水法委员感叹,“他们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且在社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几近空白。”
怎么让更多缺少文化润泽的人实现心灵“脱贫”?“不管是公共文化部门还是他们所在的企业、单位,都应该重视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文化需求。”何水法委员建议,从设施建设、内容提供、时间保证等方面不断完善,提高他们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文化获得感。
目前,公共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但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光靠政府不可能满足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对此,何水法委员提出:“可以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探索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共建共赢的新模式,探索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