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2020全国两会 > 原创聚焦 正文

主动应变 化危为机

发布时间:2020-05-24 09:25:53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方臻子 曾福泉 翁杰 李攀

  编者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只要直面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发展动力,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的难关一定能闯过,中国的发展必将充满希望。如何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化危为机?代表委员围绕自己的工作建言献策。

  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代表:

  全力攻关“卡脖子”问题

image.png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政府工作报告让正在加码布局新兴产业这个“新竞技场”的我们备感鼓舞。

  作为企业家代表,今年两会,我最关注的还是产业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强调,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由此,德力西正在加码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的布局。

  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各行各业的高端制造都离不开芯片,如果芯片受制于人,我们的经济和安全就难免被“卡脖子”,产业提升依然是空中楼阁。因此,芯片产业已经成为战略必争的制高点。在新兴产业这个“新竞技场”上,更需有国产芯片这样的基础型新兴产业作为“硬支撑”。

  今年两会,我准备的一份建议,就是关于国家要发扬“两弹一星”那样的奋斗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咬紧牙关补齐短板,着力打造“芯片强国”,来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一是要构建一个政府、产业界、学术界和各种社会力量协同合作的体系,集聚更大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同时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二是推进国产芯片在各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市场应用为多种类型的芯片开发注入新动力。芯片企业要积极对接下游企业,努力为各产业发展提供差异化、定制化和高性价比的芯片及配套解决方案,为制造和服务等产业创造更高的价值。

  浙江移动董事长郑杰代表:

  新基建为化危为机提供新动能

  疫情在给中国经济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加速着产业的升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国家大力发展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无疑将为转危为机提供强劲新动能。

  浙江移动在全国率先成立了5G产业联盟,目前有行业“领头羊”与“独角兽”企业成员193家。我们基于5G,实施了一系列探索创新。在医疗领域,浙江移动与浙大二院合作,在此次疫情期间搭建了5G VR远程观察及指导系统,还在省内多家医院部署了“5G热力成像体温检测”系统,通过移动5G无线传输,实现无接触式、高精度体温筛查。

  没想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这些5G的新应用,都派上了大用场。更让我们看清了转危为机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技术改造的机遇、数字化变革的机遇、转型升级的机遇。

  5G的未来在应用。今年,我有两个建议是关于加速5G这个新一代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落地应用的:进一步加快“5G+工业互联网”建设、进一步加强“5G+扩展现实”的技术应用。

  从实践中,我发现目前5G的应用落地之路上,还是存在着一些“拦路石”。比如,在“5G+工业互联网”方面,目前工业模组尚未量产,当前价格是4G模组的数十倍;受5G国际标准冻结延迟等因素影响,5G产业链面临软硬件“卡脖子”现象等。

  我建议,进一步加强“5G+工业互联网”龙头示范项目引领,加快工业企业5G内网改造,加速推进5G终端产业成熟,加紧壮大“5G+工业互联网”创新产业链。同时,在加强“5G+扩展现实”技术应用方面,建议在文旅、教育、医疗等具备业务变现能力、政府带头效应显著、方案相对成熟优良的细分应用领域,落地一批应用示范,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代表:

  越是不确定,越要有定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提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作为科研工作者,我感到十分振奋。特别是其中的“稳定”二字,我认为非常关键。

  应该说,近年来各界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也在持续增加。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原始创新和前沿突破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基础研究持续发力。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明确表示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可以说发出了一个积极的、鲜明的信号。

  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就是说对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资助不能是一阵风、运动式的,而应是持续性的,应当不断增加资助力度,拓展资助来源。对基础研究的资助也要有耐心、有定力,给予研究者充分独立自主的科研空间。

  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需要我们相应地改变科技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中一些旧的框架。基础研究中蕴藏的颠覆性发现,可能要经过很长的周期、很多的环节才能在应用领域展现出来。改变只强调产业化成果产出的认识,我们对基础研究的资助才会更有底气。

  另一方面,基础研究带来的成果是多方面的。比如基础性的调查、整理工作,在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很难被认定为研究成果,但其实是许多研究的重要基础。基础研究的过程也是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同样是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带来的“产出”。因此,我们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加多元,考核指标要进一步淡化功利性。

  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还需要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要加大对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的引导,不断激发社会各界的创新活力和探索热情。

  省工商联主席王建沂委员:

  以改革红利对冲疫情影响

  稳企业成为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关键词,这也是此次全国两会我最关心的话题。要做到“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最重要的还是把市场能够做的交给市场,形成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疫情之下,许多企业面临种种困难。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也给出了许多惠企“礼包”,如减税降费、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但在我看来,从中长期来说,帮助企业克服困难,还需从政府工作报告所要求的“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入手,以改革红利对冲疫情对民企造成的巨大影响。

  这次两会期间,我多次向其他代表委员谈及:今年1月,浙江以立法护航民营经济发展,通过《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作为全国首部促进民企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它不仅能释放浙江民营企业的活力,更具有借鉴、推广的价值。

  也因此,我此次带来的三个提案之一,就是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出台相关《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其中,最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放宽市场准入、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进一步明确,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民企均可依法平等进入。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出台《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可以从制度层面推动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例如,可以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授信评价机制,提高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等产品比重。

  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转危为机,有关部门就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企业最需求的方面入手。通过立法准确把握政府和市场边界,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委员:

  重大变化中更显科技重要性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后,世界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科技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中国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必定会更加倚重科技的力量。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进一步加速科技的发展进步,是我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浙江近年来一直以超常规力度建设创新型省份,目前正在组织实施“尖峰计划”“尖兵计划”等科技攻关计划,旨在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杭州则是一个创新创业氛围极其浓厚的城市。应该说,西湖大学正是在浙江、杭州这样优良的创新生态中实现了快速发展。疫情期间,西湖大学在新冠病毒相关的基础研究上也取得了一些突破。

  我们当前正处在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创新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则取决于教育。西湖大学作为全国教育体系中的一分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努力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比如,我们从招收培养博士生研究生起步,实行独立实验室制度,由一流的师资引领学生“寓教于研”。学校发展有限学科,但不论在学术活动、学生培养还是在校园建设上,都注重并鼓励学科交叉,给新思想、新发现充分的生长空间。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探索和尝试,真正让师生在学术上自由探索,在科研上心无旁骛,从而能够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新的、重大原创性的发现,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建树。

  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盛颂恩委员:

  抓牢广纳英才的机遇

  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诸多目标都离不开人才支撑。此次参会,我带来了一份关于优化支撑服务体系、加快海归高科技人才引进的提案。

  受疫情影响,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国际间科技产业合作遭遇障碍,人才竞争更显激烈。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他还提出要推出招引人才、促进创新的实招硬招。因此我们要把这场危机,也看成是挑战、是广纳天下英才的机遇。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一味重物质供给并不是关键,引才贵在引“心”,贵在以“全链条”服务优化人才“生态圈”。

  人尽其才方为才,拥有一片干事创业的舞台尤为重要。各地在引才“关口”应当精准施策,强化需求导向,以质量论英雄,集中力量引进本地优势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保障研究成果在当地落地开花,否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引进了人才,却找不到人才使用“说明书”,就会造成人才资源浪费。

  技术研发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投放推广、融资上市壮大……人才成就一番事业常常需要“十年之功”。我们引进人,更要用好人,把人才服务融入到人才发展的全周期,这一点上浙江有不少探索值得推广,如前不久,浙江长三角人才大厦在嘉兴启用,在这里,人才可以得到技术转移、科技金融、财务税务等全方位的服务。

  既服务人才创业创新的“大事”,也关注人才闹心烦心的“小事”。适应融入新环境过程中会遇到子女就学、社保医保等难题。要运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和做法,把这些问题纳入“人才一件事”化解,让海归高科技人才在中国安心工作、专心发展、开心生活。

责任编辑:车轶婳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