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浙江频频被人称为“富裕省份”的时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越来越喜欢以“幸福指数”来描述自己的生存状态。
许多人饶有兴趣地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幸福的人”并不一定是富有的人。今年“两会”前,省人大代表朱评通过“代表热线”征求选民意见时发现,不同群体的幸福指数全线上升;更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些困难群众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
让幸福的阳光照遍每一个角落,使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得到满足。“平安浙江”建设一年来,社会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政策取向,使我省的就业、保障、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少有所学、青有所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格局初成。
公平——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实现机会公平,使社会成员普遍能获得发展带来的利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离不开就业。
春节前,我省停止执行实施近10年的针对外来劳动力的就业证卡管理制度的消息不胫而走,它拆除了最后一道带有歧视性、限制性的就业樊篱,带来了机会公平,一时成为国内各大网站点击率最高的新闻。
机会公平源于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省委、省政府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纲要》,要求加快破除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城乡统筹就业试点进一步扩大,目前全省已有35个县(市、区)开展了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等“五统一”就业试点。
在湖州市,农民到各级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和失业人员一样享受免费待遇,找到工作后同样依法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今年,湖州市还将再就业政策扩大到被征地农民,使他们同城镇失业人员一样享受再就业政策。
农民进了城,技能不具备还是找不到好工作;居民下岗了,素质不适应还是不能再就业。我省为此出台、强化了多种培训措施,以培养、提高农民和失业人员参与公平竞争的能力。2004年,我省开始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4.9万人,新增转移就业28万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也卓见成效,去年全省培训19.4万人,创业培训1.5万人,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3%。
数据能够证明机会公平带来的成果。社会成员中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2004年得到缩小。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去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61.6万人,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去年以来,嘉兴市郊5所中学的农村学生跨进了全省首个高中教育园区,享受城市教育资源;遂昌县黄沙膘小学的孩子们专心致志听着县城实验小学的老师上课;青田县腊口镇铁资中学的住校生吃上了营养餐……这些农家孩子恐怕不知道,他们正在拥有的同一起跑线,源于省委、省政府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了政策资源、教育经费和设点布局等的统筹力度,有力地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