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去年成为全国第四个GDP"万亿富省"后,这个省的决策层非但未事庆祝,反倒痛感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发出了"痛下决心,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精神推进经济脱胎换骨改造"的全民总动员。近一年来,表面看虽说并未有"关停并转"的大"动作",但浙江人其实在以"少说多干"的行为习惯,带着转变发展模式的强烈紧迫感,悄悄地催动全省经济的"脱胎换骨"。
"老大老大,技术创新领先才算'大'"
记者前不久在绍兴县采访时获得一个信息:这个著名的"纺织大县"不久就将诞生一批新的世界性"行业龙头老大"。是要上马一批特大扩产项目?县有关部门透露:错了--这批"老大"并不大在规模,而是大在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的劲头。比如,该县两家民营纺织企业联手一家国有上市公司通过对引进设备的全新技术改造,仅仅用了24个月,就完成了一套年产60万吨"PTA"装置的设计、建设和投产,第二套"PTA"装置也进入了收尾期,投产后将一步进入同行业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行列。而全称"精对苯二甲酸"的"PTA",是纺织行业至关重要的上游原料,如同现代信息产业的芯片一般。又比如,这个县有个老牌企业"金鹏纺织",虽说还是产布,但在实现了技术创新和升级后,如今生产的却是"无纺布",此布非彼布,每吨产品的附加值一下高达5000元。另一家天圣纺织集团,则添置价值近千万元新设备、新技术,用于产品的升级和研发,当年就有七、八个新产品列入国家流行趋势发布。还有一家赐富集团在果断转产薄膜后,投资20多亿元,引进设备和自主技术创新双管齐下,竟然神奇地创造出了一种新工艺,使每吨薄膜生产成本至少降低1000元,而这一工艺世界诸多同行曾苦苦追求多年最后不得不放弃。该集团董事长赵张夫暗地向记者透露:"在薄膜行业,我眼下在全世界坐三把'交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工艺最领先。"……
类似绍兴这些企业的例子,在浙江绝非少有。近来在之江两岸,新一轮"抢财神运动"又悄悄开演了。许多自主创业并壮大起来的"小巨人"制造企业,尽管其企业规模已为全国甚至全球的行业"老大",却仍然纷纷砸下重金抓自主科技开发。杭州、宁波一带企业自办科技研发中心形成了热潮。有的企业老板平常精明得甚至略显小气,但这时拿出上百万元年薪招聘人才、购置上亿元一套的高精尖技术和上千万元一台的生产、科研设备,却眼睛连眨都不眨。
原因很简单--"一双袜子中也有高科技。"许多"老大"们很信服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这句话。随着生产要素的紧张和原燃料价格上涨,他们开始悟出一个道理:即便是像浙江这样生产服装、鞋袜、领带、打火机等轻小产品,往后还靠以量取胜,企业也会越来越走向末路。要想坐稳"老大"位置,就必须下狠劲提升自己企业的科技含量。
正是有了提升科技含量、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换代的自觉性,目前在浙江,以企业投入为主的自主创新投资急骤放大,告别复制低水平产品,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局面,依靠技术创新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已经成为浙江企业的普遍共识。
变"'独吞独占'市场"为"有钱大家赚"
经济要"脱胎换骨",某些不科学的经营理念就必须大扭转。
素有"东方犹太人"称号的温州商人,抢占市场堪为"浙商"的杰出代表。20多年来,他们打市场从省内打到省外,再从境内打到境外,简直是无往不胜。期间虽遭遇诸多磨擦和非议,但他们仍理直气壮:"市场就是战场。商海无情嘛,靠我的吃苦精神,凭我的'空芯头发'(意指精明)赚你的钱,有什么错?"
可是,近年来温州商人却是"内忧""外患"连连。从早先国内一些交易会张贴"温州人免入"告示,到近来温州打火机、眼镜、皮鞋和劳保鞋等拳头出口产品在国际间不断发生贸易冲突,甚至闹出了温州鞋在西班牙被焚烧、在俄罗斯遭查扣的严峻事件。
经过多次国内外贸易"战火"的洗礼后,温州商人痛定思痛,逐渐成熟起来,经营思维出现了一个大转折--过去信奉"抢占独霸市场有理",现在意识到应该回归"有钱应大家赚"了。全国皮鞋出口大户温州"东艺鞋业"的董事长陈国荣就认为,中国产品融入国际经济圈,"擅抢市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后,就可能转变为劣势而腹背受敌;"无孔不入"的出口强势无限膨胀,就有可能导致成祸成灾。总之,好强好胜好斗好赢的经商理念未必是现代市场取胜的上策。
"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也应该构建和谐市场。"不仅是温州,在浙江其它许多地方企业家的反思中,前些时风行的极端竞争理念终于受到自我质疑,而尘封已久的"互利互惠"经营法则又回来了。目前,这个省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省境和国境,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到欧、亚、非洲等传统销区,和当地的企业合作、合资办企业,并共同组织销售网络。这既为当地创造了显著的就业机会,又和当地同行一道赚钱,还增加了当地政府的税收,充分体现了"有钱大家赚"的原则。
沟通、"共赢"不仅针对民间,也针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官方。在欧盟打算重新启动执行打火机CR技术壁垒后,温州一些打火机企业主随同国家商务部官员,前往欧盟交流沟通。在对话中,他们诚恳提出,就连欧盟自己的不少成员国,目前一时也难以执行CR标准。一旦执行,违规、走私等问题便会乘虚而入,这对中国和欧盟双方都不利。这一意见得到了欧盟的认可,欧盟最终取消了CR技术标准,使一场旷日持久的中欧"CR战"终于偃旗息鼓。
拣到"篮子"里的并不都是"菜"
浙江近十几年经济上得很快,但引进资金特别引进外资却曾经一直是条"短腿",实在令人奇怪。为此,省委、省政府几年前采取了促进措施,各地更是动用诸多"非常"手段,狠抓招商引资。很快,局面得到突破,浙江的引资增加额一举位列全国前茅,为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又增添了一股动力。
然而,招商引资的急迫,也在不少人中间衍生出了"拣到'篮子'里就是'菜'"的心态。有的地方只抓数量,不讲质量,看到项目就抢,逮住资金就引,结果泥沙俱下中,引进了相当数量的低水平、低质量的"垃圾"项目和高消耗、高污染项目,不仅给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隐患,有的还引发了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正常运行的风波和事端。
现实的教训,使浙江更加深刻领会了科学发展和和谐进步的极端重要性。今年以来,从省委、省政府开始,各地加强了对招商引资工作的引导和规范管理,全省的各类开发区受到了果断的清理和整顿,诸如把招商引资任务层层分解,列为干部政绩考核"硬指标",以及按引资额计发重奖等过于急功近利的片面手段,也被一一取消或限制。
"不能拣到'篮子'里就是'菜'",这一新观念让浙江的招商引资走出了误区。全国著名的经济"十大明星"杭州市萧山区,今年推出了别人似乎难以理解的举措--不再拼命"招商引资",反而开始"挑肥拣瘦"。他们一是抬高了土地使用"门槛":把全区企业的平均土地投资密度标准猛地提高了两倍多,规定企业一定期限内仍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就要请其迁出本区。对新上项目,更是严格按此新标准加以甄别,符合者上,不符合者决不许上。理由是,萧山眼下已经"寸土寸金",企业想在这里发展,就必须用"寸土"产"寸金",哪怕是"寸银"也不行。二是依据技术含量、管理水平及环保能力等指标对企业实施"星级管理"。"星"越多的企业,越会得到政府在各方面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上不了"星"的,赶快整改,还上不了,对不起,也"请出"。
在浙江各地,目前的招商引资和引进外资并没放松,但"眼光"高了。人们已经自觉地把引进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项目摆到了首选先决条件,一批原先不大瞧得上浙江的大跨国集团企业和尖端项目被引进,节能、环保项目引进得到了鼓励,而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项目则被坚决地亮了"红灯"。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变化:全国著名的"竹乡"浙江安吉县,过去曾因本县工业基础弱而把招商引资摊到每个干部头上严加考核,令不少人为这个县的天然绿色环境岌岌可危而担心。后来,县委、县政府针对自身优势和特色果断调整引资方向,实行环保指标"一票否决"。一次,外地有一个投资额达数千万元的大项目想进入该县,在过去这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现在却因为这个项目会增加污染而被他们"婉拒"。然而,这样做并没有阻碍该县经济发展,相反,这个县的旅游、竹加工等特色产业经济却突然发展势头劲猛,而且后劲越来越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