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的中华工商时报以《长兴新农村建设栽下三棵“摇钱树”》为题,对我县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新浪网、农博网、中国财经信息网等网站也都刊登了此文。现将该文转登如下,以飨读者。
今年春节,可把浙江长兴县的农民王大妈乐坏了,因为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城乡公交卫星定位导航服务系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样王大妈可随时去看望她在县城工作的儿子。更让王大妈欣喜和自豪的是区域供水让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她在大城市的亲戚朋友们纷纷来长兴过大年,住农家乐、喝米酒、打年糕热闹极了。
而长兴雉城镇上莘村村民韦永堂则说:“还有让我们长兴农民高兴的是,我们竟然也能与城里人一样坐在新建的长兴大剧院里欣赏来自法国巴黎交响乐团的演出。”
的确,长兴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长兴人的变化却是来自于他们精神面貌的变化。
欣欣向荣“经济树”
走进长兴县龙山新区,你会被图书馆和大剧院的气势所震撼;走进洪桥镇,水乡风格的镇文化中心会让你感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走进夹浦镇父子岭村,在一应俱全的村文化活动中心里,你会发现居然还有保龄球馆……对城里人来说,也许这不算稀奇,但对于长兴县的农民来说,却是他们所向往的生活。
长兴县发改委主任丁泉观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否则无从谈起。长兴地处太湖之滨,历来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东南望县”自誉。然而,她作为浙江最后一批对外开放的县域之一,一度面临尴尬的境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长三角、环太湖经济圈“群雄崛起”之时,身处其中的长兴却明显慢了一拍。长兴人有过失落、迷茫,甚至有过被“边缘化”的危机感。
近几年长兴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民资“两轮驱动”,将农业大县建设成了工业强县,2004年度全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百强县排位,长兴已跃升至51位,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长兴速度”。长兴“强工”不忘“兴农”,而且把发展工业的思路很好地嫁接到了农业上面。
近三年,全县“外引内育”,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01家,带动农户4.7万户,带动种养基地13万亩。记者看到,在该县泗安镇,长兴现代生态农业园内一派繁忙,当地农民春节不忙走亲戚,而是忙着到这里向专家请教苗木栽培技术,引种苗木新品种。
浙大博士生导师史锋告诉记者,“我们在长兴建立浙江大学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基地,与长兴农民共育‘摇钱树’,为上海等大中城市量身订做‘绿色时装’!”近二年,已有59位教授、硕博与本科生200多人次到长兴从事珍稀植物繁育科研实践,每年有3-5项科研成果孵化并在当地转化,辐射全县7万亩苗木生产基地,2005年,长兴苗木销售额已达3亿元。
“一棵树富了农民,美了城乡环境!”县林业局的一位干部不无自豪地说,长兴农民的“摇钱树”远不止苗木,长兴还是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栝楼之乡和中国青梅之乡,这些都是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获得的新“名片”,其“含金量”同样让人称羡。
据长兴县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7元,比上年增长13.5%,继续保持连续高增长态势。
根深叶茂“文化树”
富裕了的长兴人,开始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有了追求。让长兴人为之自豪的是,由长兴当地农民表演的“百叶龙”还上了今年的春节晚会。“带着唱段拜新年,跳起群舞贺新喜”,“文化盛宴摆得欢,初一闹到正月半。”更让长兴人自豪的是,去年底,长兴以浙江省第一名的高分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春节期间,记者在长兴看到,全县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从城市到乡间,从社区到村口,处处涌动着浓浓的文化年味。
在“浙北戏迷村”,小浦镇方岩村的千年银杏树下,苏浙皖三省票友聚会,把绝活摆上擂台,城里的超女模仿秀赶来助兴,但敌不过山里农民表演的节目更受人们欢迎。
欣欣向荣的“经济树”富了农民,根深叶茂的“文化树”乐了万家。我们在惊叹长兴人好幸福的同时,记下一串数字:全县50%乡镇已完成省级东海明珠工程,并建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近80%的乡镇拥有“万册图书室”,12个百叶龙培训基地可舞出13条百叶龙,有150多支业余文艺团常年活跃在农村舞台。
当夜幕降临,记者在张灯结彩的长兴大剧院看到,农民们驾着自家车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欣赏新年音乐会,品尝全数码立体声电影展映新春文化盛宴的特色佳肴。没回山东老家过年的民工张胜开心地说:“大剧院好戏连台,中心广场龙狮齐舞,在长兴过年我来不及孤单!”
节日里一直忙碌在岗位上的长兴县文广新局局长陈亦祥说,长兴将继续给文化大树施“创新肥、特色肥”,通过评选农村文化示范户和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带动农村文明新风,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引进专业人才,引领全民文明素质提升。
生机勃勃“理念树”
造就新型农民,是长兴扶持三农的理念。在长兴采访,我们惊讶地发现,春节期间,不少乡亲都在做着同一件事:整理“书包”,准备上技校。他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把握春天先“充电”!二界岭乡是长兴最偏僻的乡。正月初八,乡里的“农民技校”开了新年第一堂课。当地农民说,政府把支农惠农的政策落到了实处。
据统计,仅2005年,全县农民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农业种养技术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就达26983人,其中有22049人成功实现了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此外,还从中选送400多人到日本、新加坡等国研修,输送160多人赴韩国企业实战培训。
尤其让人耳目一新的是,长兴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对职教资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优势整合,由政府和民间资本兴办的5所职业学校与8所乡镇成校联动,形成了“两个一万”,即:长兴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万人,其中80%以上来自农村(近3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8%);在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等城市工作的毕业生达1万多人。
去年,长兴又与德国富尔达BBZ职业培训中心达成为期十年的合作办学协议,目标是“三年内打造一个长三角一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能够“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培育蓝领人才”,同时为发展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培养大批的创业型人才。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在长兴县委党校见到了一批即将下派的“农村指导员”。去年,长兴实施了乡镇机关运行模式改革,优化干部配置,腾出干部力量,并招聘了一批大学生,全部充实到“农村指导员”队伍中。目前,这批新任“村官”都已进行了强化培训,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将新思想、新面貌传播到农村的各个角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