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躬耕木本油料作物三十余年,油茶专家姚小华带领林农——把油搬上山,把钱存上山
2021年06月17日 08:16:4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见习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杨莹莹 贾兴焕 叶淑媛

姚小华在河南省光山县查看油茶结果情况。 

  浙江在线6月17日讯(见习记者 何冬健 通讯员 杨莹莹 贾兴焕 叶淑媛)白了头发,绿了荒山,富了农民。

  躬耕木本油料作物三十余年,国家油茶科学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姚小华的日常,不是奔波在田间地头或参加学术会议,就是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创新技术,甚至把办公室变成实验室。

  “油茶,是致富的法宝。”望着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油茶林,59岁的天台人姚小华坚定地说。凭着这种信念和一身“科技油茶”的本领,他正带领山区老百姓走上共同富裕的奋斗道路。

  荒山长满“摇钱树”

  近6个小时的火车,1个小时的汽车,这是从位于杭州富阳的亚林所到河南省光山县的距离。当汽车行驶在曲折的盘山公路时,姚小华的思绪已经飘向了远方的油茶园。

  10多年前,光山县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2009年,经四处考察后,光山县聘请姚小华及其团队担任油茶产业发展长期技术顾问。从此,油茶树成为连接姚小华和光山县的纽带。

  山多地少,是姚小华对光山县的第一印象——这座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县城,丘陵和浅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63.9%,有近6万人生活在浅山丘陵区。

  “这是我多年研究生涯中,位置最北的油茶产业。”姚小华告诉记者,光山县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冬季气温低、水分蒸发快,春季降雨量少、易干旱,还经常会受到寒潮侵袭,对于油茶树的成活及丰产影响大。

  姚小华带着团队作出大胆尝试,在采用油茶大树试验获取参考依据的同时,进行小苗试验跟进,并初步确定以抗寒好、开花早的“长林”系列作为光山油茶主要栽培组合,用于早期试验示范林建设,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一切都没有参考,当地产业基础又薄弱,所以要慎之又慎。”自2009年成为光山县油茶产业发展长期技术顾问以来,姚小华和团队因地制宜的育种、选种,初期实验一盯就是五年。

  心头惦记着种苗,他一有空就往山上跑,细心查看种苗的长势和虫害情况。在山头跑熟了,当地农民大老远见着他,都会亲切地和这位油茶专家打招呼;有什么蔬菜瓜果成熟了,也会第一时间请姚小华尝尝鲜。

  经过十年发展,光山县油茶试验示范林每亩每年产果量达75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达3000元以上,为当地农民致富带来希望。在姚小华及团队的帮助下,光山县从只有零星油茶种植,发展成拥有数万亩高产示范林的主产县,成为我国北部油茶产区的典范。

  去年,全国油茶产业现场会在光山县召开,姚小华与亚林所木本油料团队向全国介绍光山县高产示范林的技术经验,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司马光油茶园创办人、河南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法是当地第一批跟着姚小华发展油茶产业的种植户。如今,司马光油茶园的种植面积超过2.7万亩,覆盖槐店乡草鞋店、万河、陈洼等6个村庄,年产值近亿元,带动2000多人就业,已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当时觉得发展油茶产业有前景,不仅能助农脱贫致富,还能把荒山变绿变美,就响应了 ‘把钱存到山上,把油搬到山上’的号召。”回想起当年的决定,陈世法感慨万千。

  永不停歇的“陀螺”

  2020年6月,由亚林所牵头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特色经济林生态经济型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在艰难、复杂、应急条件下启动,油茶等6大经济林树种有序展开研究,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提质增效带来希望。“这个项目时间急任务重,产业又迫切需要。”作为项目主持人,姚小华深感责任重大。翻开日程表,他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实验室、林地和办公室到处都有姚小华的身影,如同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亚林所研究员王开良说。

  穿林海、越高山、登丘陵,亚林所副研究员曹永庆跟着姚小华在外实地考察,鞋子都磨坏了好几双。曹永庆告诉记者,姚小华经常和研究所的同事开玩笑,自己活像个“老农民”,“他还经常调侃自己后脖颈的皮肤像抹了煤炭一样黑”。

  就是这样一个“老农民”,办公室里却摞着很多获奖证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及各产区颁发的证书。

  在姚小华的办公室里,一张被彩色图钉标记的中国地图,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姚小华笑着解释,一枚枚图钉所标注的地块,都是油茶的“领地”。如今,大江南北的十几个省都种上了亚林所自主研究的油茶品种,为广袤的山区栽上了富裕的种子。

  “针对不同种植区域、不同气候条件,我们从品种配置、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初步建立了油茶科学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姚小华告诉记者。

  经过反复试验,姚小华及其团队创新研发油茶新品种和无性系配比、规模化育苗技术为核心的油茶新品种栽培技术,全面提升了油茶培育技术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高产良种缺乏、扩繁技术效率低、经营粗放所导致油茶产业低效问题。

  当前,亚林所引以为傲的“长林系列”品种已经在长江流域、北亚热带、南部产区、西南山地进一步精选定位,形成代表最先进的品种组合化配置生产;研究所独家研发的芽苗砧育苗技术应用覆盖全国,近十年超过50亿株以上;团队技术指导优良品种推广和低产林改造1000多万亩。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高产优质油茶等木本油料不断绽放着光芒,这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好的见证。

  种质命脉要抓牢

  “走向共同富裕,要解决‘吃好’的问题。”姚小华说。

  油茶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一直没有成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油品种。作为世界上食用植物油第一消费大国,我国约三分之二左右的食用植物油依赖于国外进口。国家已将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作为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优化国民食用油结构、提高国民膳食水平的重要举措。

  “要想解决国内油料供应,我们一定要育出一批高产、稳产、高抗优质油茶新品种。”这是姚小华立下的誓言。

  姚小华团队完整保存了珍贵的油茶种质资源和试验基地,并在国内外率先抢救性恢复收集、保存、评价育种资源,新建和扩建了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基因库。

  在姚小华的带领下,油茶科研团队还首次完成国内油茶全区域遗传资源调查,按气候带建立多处种质基因库,启动了油茶产品质量安全与精深加工利用工作及副产物剩余物利用技术,构建了油茶全产业链创新体系,为我国油茶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以高产优质高抗为育种目标,姚小华团队首次创制油茶高产杂交品种4个,成为我国首批经杂交子代无性系测定试验选育出的油茶良种。经过试验测产,该良种平均亩产茶油相比对照组增产近1倍,是新一轮油茶产业发展的主推品种,使我国油茶育种工作又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现在浙江油茶种植面积有250万亩,其中有51.6万亩属于高产品种。”姚小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往传统的野生品种每亩产油量只有3至5公斤,而高产品种可以达到30至50公斤。”目前,我省种植油茶的35个县(市、区)都已使用该项技术。

  山花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每年浙江红花油茶花期,浙西南地区的山顶山腰,如同火烧云缭绕,美不胜收。“如果可以建立高山地区红花油茶景观带的话,还可以丰富山区县的旅游资源呢!”亚林所内,一棵棵油茶树随风摇摆,如同一朵朵笑靥绽开,灿烂了姚小华的面庞。 

标签:油茶产业;团队;试验;种植;茶园 责任编辑:陈雷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9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躬耕木本油料作物三十余年,油茶专家姚小华带领林农——把油搬上山,把钱存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