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今年的枇杷,还能“水果自由”吗?

字体:
—2023—
05/18
09:52:01
2023-05-18 09:52:0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王逸群

  枇杷上市,是杭州入夏的风向标。

  车行至临平塘栖,沿途挂满果实的枇杷树下,数名村民正摆摊售卖。一篮篮金黄的枇杷,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诱人。

  然而,贵,也成为今年枇杷的代名词。有网友发文:买了5颗枇杷,花了28块钱,相当于5块多一颗。塘栖的精品枇杷,更是超过百元一斤。“枇杷吃不起了。”超市里,不少消费者也对着价签望而兴叹。

  曾经的大众水果,为什么这么贵?枇杷,如何回到百姓餐桌?

  60斤枇杷实际只有40斤

  缺斤少两如何规范?

  知道枇杷价高,但缺斤少两,着实刺痛了龚女士的心。

  日前有媒体报道:义乌的龚女士前几天在塘栖一家摊位买了60斤枇杷,花了900块钱。到家后一称,只有40多斤。

  龚女士说,她每一篮都去称过,每一篮都少一斤,也就是3斤少1斤。随后,记者实地探访,第一家店5斤多枇杷,实际3.54斤,少了1斤半;第二家3斤半,实际2.52斤,少了1斤左右。

  缺斤少两,并不少见。然而,相较于客观原因导致的涨价,“暗中伤害”更让消费者心寒。

  5月16日晚,临平区塘栖镇发布致枇杷果农的一封信,向全体枇杷果农和经销商发起倡议:物美价廉,品质优先;分级销售,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守法守规;文明经营,引领风尚。

  “塘栖一带散户较多,自己定价,这就导致价格难以规范。”塘栖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些自家种植的散户售价低,就导致其他农户也收益过低,于是有人就动起了歪脑筋。

  这个背景下,防止“价格战”的出现,必要规范市场。

  从本周一开始,临平区市场监管局就开展了电子秤等秤具突击检查,并配合路政、城管等部门,组成了机动部队联合执法,清理占道经营的商贩。

  就在前一天,工作人员也对路边占道违规摆摊的商户进行了检查。遇到少部分疑似存在缺斤少两的,则收缴电子秤,或是会同相关部门驱离。根据处罚条例,被发现两次以上的商户,将被收缴经营工具(电子秤)并处以罚款。

  “我们还是倡导市民能够到正规的集中销售点购买。”塘栖镇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塘栖镇在张家墩路以北、张家墩农贸市场西侧,设置了集中销售点,引进了100余个枇杷销售摊位。集中销售点内,不仅放置了公平秤,还安排了市场监管局、塘栖镇政府工作人员驻点维权。

  “对一些违反诚信经营的商户,有关部门发现后将采取通报批评、行政处罚等措施。”相关负责人说,希望能够借此规范市场,避免乱要价等扰乱市场的行为。

  减产价高

  今年枇杷为何这么贵?

  决定价格的根本因素是供求关系。这样缺斤少两的情况,也与枇杷小年有关。

  不只是塘栖枇杷,兰溪、临海、温岭等地种植的露天枇杷产量也都大减。“今年,浙江枇杷至少减产50%。”浙江省农科院枇杷专家说。

  物以稀为贵。放眼浙江,高价枇杷已是普遍现象。首篮(5斤)桐屿枇杷拍卖以1.98万元成交;兰溪大棚枇杷每斤价格在100元左右,40颗包装的精品果卖300元一盒。塘栖枇杷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当地大户告诉记者,精品枇杷价格在每斤百元以上,红枇杷的零售价格则在每斤15至20元左右。

  对比去年的“枇杷大年”,塘栖刚上市的红毛丫头只要10元一斤,软条白沙也只要15元一斤。

  减产,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影响。枇杷是时令水果,难以储存。且因为不抗冻、不抗晒、易裂果,遇到气候不佳的年份,通常减产严重。

  “今年1月气温太低了,大部分露天种植的枇杷树都被冻伤了,产量应该只有往年的1/3可能都不到。”张国顺是塘栖当地有名的“枇杷大王”,每年,他农场的枇杷都供不应求。而今年,他的枇杷同样很少。为了保护最后的产量,张国顺还给枇杷套上了袋儿。让他欣慰的是,好在枇杷的长势、个头都还比较可观。

  临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塘栖镇共有一万三千亩左右的枇杷林,今年塘栖枇杷产量预计将减少50%,预测只有约2200吨。尤其是精品类的枇杷产量更少,因此价格会涨很多。

  靠天吃饭的农业,如何稳住价格?枇杷专家说,浙江正在研究和推广抗性品种,目前已在塘栖、宁海、兰溪等省内几大产区试点。同时,也在推广省力化高效栽培技术,即便不套袋、不疏果,单颗枇杷重量也可以达到30克以上,保证枇杷的品质。

  此外,与过去几年相比,不断上涨的人工价格和种植成本,也不容忽视。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枇杷疏果、采摘都需要人力支撑。这也势必会反映在销售价格上。

  “因此长期来看,全省各地的枇杷较几年前的价格,还是会有小幅度上涨。”该专家说,但如果产量稳定,还可以平价回到百姓的餐桌上。

  价格洼地

  塘栖的困境如何解?

  塘栖,被人们称为“中国枇杷之乡”,是全国枇杷三大产区之一。最出名的“软条白沙”枇杷,更是屡屡斩获国内各大奖项。

  然而,塘栖枇杷天然的种植环境优势,却间接成为阻碍品牌发展的一道坎。

  当地枇杷大户告诉记者,塘栖枇杷已是“价格洼地”。由于塘栖枇杷种植散户较多,枇杷总是难以统一定价,甚至往往陷入内部的价格战。而周边产地的枇杷多是种植大户,今年协会统一定价时,几乎每斤超过65元,高于塘栖。因此,塘栖本地的大户甚至担心一些周边产地的收购商会到塘栖以低价收购枇杷,再回到当地以高价销售。

  枇杷乱象的背后,也有客观原因:不少农户没有销路,或者现有销路收益过低,于是动起了秤的歪脑筋。

  如何进一步畅通销售渠道,破解枇杷散户销售难问题,最大化保障果农的收入,是重中之重。

  从2015年起,临平开始探索枇杷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目前,保险费用由区财政补贴70%,剩余30%由农户自行缴纳。根据保险条款,今年,当地果农可以以每亩900元的价格获得理赔,减少部分损失。

  在兜底的同时,塘栖也在做强品牌,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链接农户与市场,让消费者能够直接买到正宗的塘栖枇杷。

  今年4月,枇杷电商培训在当地启动。塘栖请来专业人员,为农户、商家、主播进行短视频技能提升培训,并为一些农户开通账号,教授直播带货等内容。

  为了优质优价,差异化销售,塘栖也实施产品分等分级。在水岸锦城,当地设立了枇杷产销服务站,由塘栖枇杷行业协会、塘栖枇杷专业合作社组织采购、分销枇杷,统一分等分级、统一包装。一方面,枇杷散户不愁销路,另一方面,统一的价格、保质的产品,也让市场更加安心。

  明确标明重量、质量,让消费者明明白白,也避免了“被刺”的风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枇杷;水果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