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7日讯(记者 盛锐 阮西内 实习生 董媛媛 通讯员 温艺华)刚刚度过一个略感清凉的周末,酷热再次来袭。随着杭州入伏,气温很快又冲上35℃。
年轻人窝在空调房里,拿出手机点外卖,无比寻常。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却有点困难。
近年来,浙江持续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在拱墅区潮鸣街道,就有7家大运河社区食堂(含助餐点),第8家近期将对外运营,辖区老人步行约500米即可抵达。
但是,在没有电梯的老小区,上下楼成为卡住老人们的难关。为了让这部分老人吃上热乎的饭菜,不少社区食堂都推出了送餐服务。
昨天,记者来到潮鸣街道“潮邻益家”社区食堂,跟着送餐员胡菊芳,一起为老人送餐。
一上一下,衣服就贴在皮肤上了
中午时分,室外烈日炎炎。“潮邻益家”社区食堂正在开餐,椒盐蹄髈、酸菜鱼、海鲜菇牛柳……12道荤素均衡、冒着热气的菜等候挑选。
11点,胡菊芳准时出现在社区食堂。因为是在中午送餐,她备齐了防晒衣、防晒帽、防晒面罩。
餐食逐一打包,胡菊芳按照远近顺序一一摆放好,记者上前,和她一起把餐食拎到电瓶车上。
“今天中午要给5户老人送餐,住得挺分散的。”说着,胡菊芳出发了。记者一路跟随,感觉没一会儿,背部就开始发烫。
第一户就位于社区食堂不远处的潮鸣苑小区。停好车,再三确认餐食后,胡菊芳和记者各拎一袋饭菜步行前往。
在小区里七拐八拐,走了两三百米路,就到了老人家的单元楼。
别看从食堂出来就这么几步路,烈日之下,记者已大汗淋漓。
一路走来,胡菊芳都不需要看路牌,“来好几趟了,熟悉。”老人的家在五楼,没有电梯,只能爬楼梯。
“这户是一位奶奶,快80岁了,平常都是家里人给她点餐。”胡菊芳一边介绍一边擦头上的汗。
胡菊芳步履很快,一开始记者还能跟着,到四楼五楼时,就有点勉强了,“这楼不高,算好爬的。之前碰到一些楼层比较高的,爬起来就吃力了。”
“阿姨,午饭到啦。”胡菊芳一边敲门一边喊,“有些老人听力不好,怕听不见。”
很快,老人打开了门,接过午饭后连声道谢,“这么热的天,每天都辛苦你们跑一趟。”
老人姓郑,一个人在家,“平常都是儿媳做饭。”这两天儿媳出差了,就在社区食堂点了餐,委托送上门。
“不辛苦,阿姨快吃吧,别凉了。”胡菊芳腼腆地笑了笑,就向老人告别,匆匆下楼赶向下一家。
从五楼爬下来,记者感觉衣服紧贴在皮肤上,有些难受。
天气炎热,一天至少喝掉4瓶水
第二家距离稍远。刚爬完五楼,这次又是四楼,对于平常运动不多的记者来说有些吃力。下了楼,不光衣服贴着皮肤,记者脸上也狂冒汗。
胡菊芳拿起电瓶车上的一个水瓶,猛地灌了一口,一早上她已经喝了两瓶水,“这天热的,一天至少4瓶。”
送餐并不是胡菊芳的主业,“我主要是做家政,中午来这里兼职,已经做了四年多。”
今年56岁的胡菊芳,从江西老家来到杭州已经20多年,之前经营着自己的一个蔬菜小摊,每天起早贪黑,一家人已经在杭州扎了根。4年前,因为市场拆迁,胡菊芳没有选择继续摆摊,而是出来做家政。平均每天4户8个小时的工作,在胡菊芳看来,和卖菜一样辛苦,“能干就多干点,补贴点家用。”
为什么做送餐员?胡菊芳说,一是为了生活,二是想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让他们吃上热饭。
胡菊芳的送餐范围最远可以到双牛大厦、环城东路附近,“最多的时候六七户,年纪最大的93岁。”
“能让老人们吃上热饭,就值得。”这句话,胡菊芳不时重复。
看着前面汗水浸透的背影,记者心中涌起一份感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