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耳朵里有蓝海

字体:
—2025—
07/14
09:03:30
2025-07-14 09:03:30 来源:浙江宣传

  如今,越来越多人沉醉于用耳朵“听懂世间万象”。在大街上、公交车站、地铁里、餐厅内,耳机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出行搭子”,他们用声音打发无聊、探索世界。数据显示,全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连年增长,2024年已达到7.47亿人,声音经济产业市场规模达5688.2亿元。

  有人用“听觉文化的复兴”来形容这种现象,与之相关的产品形态、产业生态也被形象地称作“耳朵经济”。那么,听觉文化为什么会“复兴”?“耳朵经济”的发展又该走向何处呢?

  一

  过去,由于短视频等视觉传播新形态的兴起,广播电台等传统听觉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面临式微。近年来,借着互联网移动端快速发展的东风,有声书、广播剧、播客等音频媒介异军突起,“听广播”又火了起来。

  “听广播”之所以“复兴”,最直接的原因是它足够方便。一键播放就能听,不需要占用双眼和双手,声音悄然填补了零散时段的“听觉空白”,为人们在碎片化场景中“多线程作业”提供了有效陪伴。

  比如,语音识别、语音唤醒等技术不断拓展应用边界,催生出智能车载、智能家居等全新场景,让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中更轻松地实现“多任务并行”。许多网友就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在出差、通勤和做家务等日常活动中收听音频产品,已经成了习惯,甚至“除了睡觉时间,一天18个小时都开着”。

  就有声书这一项来说,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有38.5%的成年国民表示在2024年通过听书的方式阅读,高于2023年的36.3%。也正是因为音频媒介越来越受欢迎,“耳朵经济”成了经济增长的蓝海。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的创作者涌入音频行业,商业模式持续迭代和日益成熟,未来几年音频市场规模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耳朵经济”会迸发出更强大的活力。

  二

  据报道,国外有研究表明,现代人每天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接收到的平均信息量远超中世纪普通人一生阅读量的总和。高强度的信息过载常常使人疲于应付,2024年的年度热词“脑腐”,就形象描述了由此产生的认知下降或精神疲劳的主观感觉。

  正因如此,熄灭屏幕、戴上耳机,享受一段专属于自己的轻松时光,就成了一种缓解信息压力的方法。暂时放下手机,断开与社交媒体的“强制连接”,让很多人觉得这为自己划出了一块“充电回血”的私人空间。

  随着锁屏键切断的,还有视觉图像的强刺激,人们得以从“自动播放下一条视频”和“倍速播放”的焦虑中挣脱出来,在播客主持人或有声书朗读者的轻缓语调里找到难得的对谈感和陪伴感。比如,有些播客会邀请专业人士分享人生经历、剖析社会热点,他们常常能切准听众的日常感受或隐秘心事,传递出尤为稀缺的情绪价值。主持人随性自由的表达风格、不经意的白噪音和偶发的“口误”也一点不突兀,反而增添了亲和力,让听众更愿意把思绪安放在耳机传出的“背景音”里。

  音频媒介还悄然改变了大众的社交生活,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掀起了听觉社交的新时尚。不同于过去仅仅围在收音机前当听众,当下年轻人更热衷“开麦”“连麦”,在与他人的音频互动中,感受着音频内容带来的沉浸体验和独特魅力。年轻人在通勤、健身、备考等碎片化时间里,通过无线耳机接入语音社群,成为彼此的“云端搭子”“隔空同桌”。

  这种“不打扰式社交”完美适配了成年人在忙碌日常中渴望陪伴的情感需求,人们既能在独自行动时消解孤独感,又不必为社交付出过多时间成本,在音频消费的场景中,“独处”与“陪伴”这对看似矛盾的需求达成了微妙平衡。

  三

  前不久的喜马拉雅收购案引起了不小的舆论波澜。对于这次“洗牌”,有网友评论:“这就像一场赌博,它赌的是音频行业的未来。”音频行业的未来在哪里?在笔者看来,一路“狂飙”的“耳朵经济”要想走得更稳更远,还得回答三个问题。

  优质内容从哪里来?音频市场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源于用户自由创作的热情但创作的低门槛也容易引发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等乱象,比如部分创作者为了流量当“标题党”,甚至“擦边”博眼球。面对产品数量多、优质内容少的市场现状,培育优质作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是当务之急。

  这就需要音频平台弱化对创作周期、短期数据的硬性考核,破除“流量焦虑”对创作节奏的干扰,为创作者打造安心创作的从容空间。同时,完善版权保护机制,在流量分配、商业资源对接等方面给予实打实的激励,才能消除优质创作者“吃力不讨好”的后顾之忧。

  消费新场景在哪里找?说到底,当前音频行业发展的最大堵点还是“变现难”。比如,喜马拉雅成立11年后才首次盈利,全平台付费率更是不足6%。这其实也是音频平台面临的普遍困境。在付费订阅、广告投放等传统营利路径之外,如何挖掘全新消费场景,成为“耳朵经济”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关键一步。比如,平台可以尝试切入职业技能培训等细分领域,探索“音频+”的新业态,通过跨界合作实现内容生产与利润转化的良性循环。

  意识形态风险怎么防?应该看到,蓬勃的音频浪潮下面还涌动着“暗流”。去年某地就查处了多起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等的暴恐音视频案件。一些海外播客也常常打着情绪理疗的旗号,传播“中国威胁论”等意识形态“私货”。防止意识形态的“离岸流”趁虚而入,就需要绷紧内容审核监管这根弦,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及时划清和调整音频创作的合法边界。音频平台则应该把握好算法工具的“收”和“放”,避免制造出人为的“信息茧房”,撕裂社会共识。

  听觉文化的“复兴”不是不合时宜的“复古”,背后是技术进步催生的全新社会需求在驱动。面对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样态、经济样态,只有立足长远、系统规划,才能以声音为媒,为广大网友打开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