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巴黎奥运会的火热进行,一座拥有约909.9万常住人口的中国华北城市也热闹起来了,公园、商场、私人商铺……大街小巷处处是民众自发播放奥运赛事、讨论比赛进程的声音。
“这里有太多市民家里有成员是练体育的,或是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的,大家都很关注,把奥运过得像城市节日一样。”当地跳水全国冠军于淼说。
它,就是河北保定。这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曾培养出24名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170名全国冠军,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2021年12月27日,中国奥委会授予保定“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其后,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宁波、哈尔滨、七台河、鞍山也相继举行了“奥运冠军之城”奖杯颁授仪式。
在保定市体育局大门西侧,有一面高12米、宽8米,于2002年8月26日落成的“冠军墙”,迄今已贴上百名保定籍冠军的照片,包括不少人熟知的钱红、郭晶晶、庞伟、王涵、李冰洁等。
保定市体育局外的“冠军墙” 记者 孙婧宜 摄
一座城为何能培养出那么多冠军?当地的体育热到啥程度?近日,潮新闻记者从杭州出发横跨1000多公里来到保定,寻找答案。
从历史名城到体育之城
晚上9点多,夜色沉沉,保定市区街角路旁的球场仍一派红火,人群分散开又聚拢在一处,“全城热练”正在上演。
这是位于中心城区居民小区附近的街头运动场所,不大的场地分隔成2个篮球场和2个足球场,每个球场在高峰期要同时容纳三四十人,用“挤”形容不为过,但这不能阻止保定人“搞体育”的热情。
雨后的夜晚,保定街头的球场上居民自发组队打球 记者 孙婧宜 摄
高中生刘子墨是其中常客,每晚7点至10点是他的篮球时间。“我学习了五六年篮球,虽然没有走职业(化道路),但几乎每天都会来打球。”
57岁的李勇同样如此,作为一名足球爱好者每周都会来乐凯大街东侧的足球场踢上几回。“不管认不认识,来了就一起玩,这是街头球场默认的规矩。”
这样的场景在保定不是个例,运动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常态。如果你问当地人,夜晚的保定哪里最热闹,毫无疑问,答案必然是餐馆和体育公园。如果再问一句,家里有没有人练或练过体育,答案也大概率是肯定的。
“不一定要走竞技体育,就当是学技术,一门是必须的。”出租车司机左师傅告诉记者,他给孩子选择的体育项目是游泳,不求成绩,但得会,他身边的亲戚朋友态度大多如此。
体育为何在保定这么热?保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年征战,让保定人养成了“崇文尚武”的天性,也铸就了当地和历史遗迹一样厚积浓酿的体育文化底蕴。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19世纪末,随着近现代体育传入中国,射击、足球、体操等体育项目在当时是清朝直隶省省会的保定发展迅速。
“一五”时期,保定成为新中国工业重镇,8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这里落户,南来北往的先进技术人才也在这里扎根。“这些人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开放,有体育锻炼意识,他们的到来完成了保定多个体育项目的‘启蒙’。”保定市体育局副局长孟英利认为,历史文化基础造就了保定体育人口多、群众基础好的底气。
1984年,全国第一所以培养体育幼苗为宗旨的体育幼儿园在保定诞生。踏入这座幼儿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普通幼儿园里惯有滑梯、秋千、木马等户外游具,而是三个篮球场和儿童篮球架。
“家长们希望孩子幼儿时期打好体育基础。”保定市体育幼儿园园长郭武解释道,从入园开始,孩子们便被分为游泳、跳水、体操、乒乓等多个体育项目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在每天上午进行一个半小时的训练,寒暑假也不会停止。
正是这样一个堪称“严格”的幼儿园,每年的招生名额供不应求。“我们都不敢宣传,就怕报的人太多!”郭武说。
距离幼儿园不远处是保定市游泳馆。无论早晚,都能遇见等待孩子下课的家长。他们聚在一起,“炫耀”着自家孩子的表现:“我家儿子6点就起来了,要来游。”“教练说我女儿状态不错,建议报名参加青少年比赛。”……
泳池里,12岁的戴语晗正排队开始训练,因为人多,她只能贴着泳道一侧游向对岸。三年如一日坚持,每天两小时的泳池训练和一小时的晨跑是戴语晗的必修课。“从来不觉得辛苦,游泳让我感到很开心。”
显然,对于保定的家长和孩子来说,体育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不是无可奈何的备选,体育已融入生活之中。
家长挤在游泳馆门口等待孩子 记者 孙婧宜 摄
水泥地里开出绚丽的花
12月27日,对于保定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2021年的这一天,保定捧得了“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
据当时的保定日报报道,2021年12月24日,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发布授予保定市“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的决定。决定指出,保定市一代又一代的体育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庞伟、王涵、李冰洁、张一璠4名保定市运动员夺得4枚奥运金牌。为表彰在本届奥运会上为中国体育代表团作出突出贡献的城市,激励全国更多城市更加重视体育工作,把业余训练基础做得更加扎实、高效,体系更加完善,中国奥委会决定,授予保定市“奥运冠军之城”纪念奖杯。三天后,“奥运冠军之城”奖杯颁授仪式在保定举行。
“奥运冠军之城”是怎么炼成的?一座培养出那么多冠军的冠军之城该是什么样的?保定人给的答案是,当地人骨子里艰苦奋斗、一心向上的精神。
保定市体育局附近的保定市第二重点业余体校还保留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筑风格。老屋层数不高,没有电梯,路面以水泥铺设,印着些斑驳的漆印。与朴素外表不同,学校里的训练装备满目,不乏最新型号。
走进射击训练场,凉意伴随着声声枪响向记者扑来,孩子们举着枪排排站,瞄准、射击,不一会儿电子靶系统通过传感器自动探测弹孔位置,计算环数等数据,传送到电子记分牌上。
孩子们正在保定市第二业余体校进行射击训练 记者 孙婧宜 摄
保定市第二业余体校副校长李海燕告诉记者,这是近两年新换的设备,保定市第二业余体校每年都会补充新型号枪支等训练设备,前不久还采购了一批新研制的激光枪设备,不用实弹,供运动员们在中小学校园里使用。
随后,她指了指天花板上的中央空调内机,“空调之前用的是14年前安装的3个柜机,制冷效果差,一场训练下来满身汗,今年才换上新的,凉快多了。”片刻后又笑着解释道,“经费有限,得优先保障基础训练和比赛需求嘛。”显然,舒适给专业训练让步在当地是默认的事。
白永钢是保定市第二业余体校的武术套路教练。由于保定体育氛围浓厚,不少人“抢着”报名学体育。现下,白永钢带着50多个“徒弟”,挤在两个10米*16米的训练场,难免拥挤。为此,教练员们加班加点,给运动员们错峰练习。
“假期里,训练场从早8点到晚9点半没有空过。队员们分两批,每天两练或三练。”白永钢的日程安排中,吃饭是压点做的事情。“食堂晚上8点下班,我们赶在下班前去匆匆吃一口,再回训练场继续练。”长此以往,循环往复。
教练员卖力,运动员们也不怕苦和累。不久前,保定市体育运动学校训练场还没有配备空调,碰上炎热天气,运动员们难免感到不适,“有的热吐了,让休息,不干,就坚持。”校长黎长东心疼不已。好消息是,目前学校的空调已经到位,训练将变得适意。
此外,近些年,保定也大下苦功,推进“体教融合”,不仅完善了人才选拔训练输送体系,场地、设备等难题也迎刃而解。
保定市第七中学日常武术散打训练 受访者供图
保定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完全中学,2008年9月,该校开始与保定市体育局尝试“体教结合”,从最初仅几个体育项目的合作,发展至如今38个体育项目在此扎根。它的发展历程堪称保定“体教融合”的缩影。
徐慧民是保定市体育局派驻在保定七中的专业教练员,常驻在保定七中给运动员们开展专业训练。“与学校紧密合作,学校提供训练场地,我们不用愁,孩子们文化课、训练两不耽误,家长也更放心。”
“练体育的孩子,相比老师有时候更听教练的,我们邀请教练员担任副班主任的职务,生活、学习双管齐下。”保定市第七中学副校长杨彩霞表示,在艺体的加持,七中的本科率从个位数涨到74%,反哺效应逐渐凸显。
在保定,类似七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作为保定最好的重点高中之一,保定市第一中学抓学习的同时培养出斩获无数荣誉的保定一中女足,为国家队输送了以王丽萍、吕燕、刘杉杉为代表的女足人才。
保定市第一中学足球场旁写着“无体育不一中” 记者 孙婧宜 摄
“体教融合”进程中,专业体校不可或缺。保定市体育运动学校分管的18个夏季项目和14个冬季项目中,除了10个校内自办项目,其他或是与社会俱乐部合作,或是与新型体校联办。开放的模式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优秀体育后备力量。
人才层面,2022年,保定市实施“冠军回乡”计划,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保定籍冠军回乡创办体育机构或担任教练。
跆拳道世界杯冠军李悦在今年年初回到母校保定市体育运动学校任教。在此之前,她在深圳一所小学里担任教练员。“冠军回乡”政策出台后,她第一时间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报了名,“保定是我的家,有特殊情感,有机会当然要回来。”
残奥会乒乓球冠军葛杨也在“冠军回乡”计划启动后回到家乡保定开设乒乓球培训机构。他在乒乓球圈内的知名度引来了不少好苗子。如今,有80名高水平少年运动员在这里训练。他们来自国内18个省份,以及美国、马来西亚、瑞典等国家。
此番种种,一条以36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51所新型体校、76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所体育幼儿园为“龙尾”,5所县(区)级体校、40所市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为“龙身”,4所市级体校为“龙头”的全链条青少年体育训练模式,露出全貌。
保定从水泥地绽放出的体育之花,愈加绚丽。
“大体育”格局逐步成形
当竞技体育已硕果累累,保定是如何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比翼齐飞的?
回程前一天,记者特意询问了当地居民,喜欢在哪里运动,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是沿着环城水系而设的各个体育主题公园,有人说就是街边的篮球场、足球场。
晚上7点多,环城水系旁的极限运动公园热闹起来,当地人三两集群,有的散步,有的骑行,有的跳舞。
林先生一家三口吃饱饭,便戴上骑行装备,踏上自行车来极限运动公园锻炼。得知记者来意,他们主动介绍起来,“公园里有骑行的赛道、碗池,还有攀岩墙,到晚上人可多了。”
事实上,早几年,这些大受民众追捧的场地并不存在。近些年,保定推动“一城十馆百园千径”设施建设(即一个文体新城、十座标准体育场馆、一百个体育公园或多功能运动场、一千里健身步道),各类体育场馆和设施在保定越来越多。
仅2023年,保定市就更新健身设施1337处,新建(改建)体育主题公园26个,建设球类场地152片、健身步道29条,全民健身“幸福半径”持续拓宽。“原来没有条件也创造条件运动,现在有了场地大家更积极了。”林先生说。
环城水系旁的小道上,有人骑行,有人散步 记者 孙婧宜 摄
场地有了,群众体育培训怎么办?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争相冒出头。孟英利介绍,目前保定市有体育培训机构、俱乐部310个,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8个,对发掘培养体育人才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2015年,体操世界冠军范晔回到家乡成立保定市范晔体操俱乐部,如今每年要培训小几万名小朋友,有力推动体操项目在当地普及开展。
民间培训机构在体育推广宣传上发挥着大作用。“曾经体操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运动,如果不走职业道路,普通民众都不知道体操有哪几项,想练更是无门。现在,不仅渠道有了,我们还结合群众需求对训练课程进行再设计,以促进健康为导向,安全性也有了提升。”范晔感慨道。
此外,保定也将体育赛事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带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孟英利介绍,保定全市年均开展各级各类比赛1600余场次,一批国内外顶级赛事的落地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多维度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其中,以保定马拉松为龙头的自主IP赛事取得不俗成绩。2024年保定马拉松赛事周期内,体育赛事运营、商业促销和文旅推介三大板块带动消费1.44亿元。
与此同时,保定的体育产业也正蓬勃发展。目前,当地有体育产业经营主体约3500家,从业人数超10万人,形成以健身休闲、体育培训、体育赛事、体育场馆服务、体育装备制造、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全面发展的产业体系。
如今的保定,已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体育”和“冠军”深深烙在保定的城市名片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座冠军之城将走得更高、更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