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春天,总是来得特别早。
正月里,粤港澳大湾区大街小巷的年花仍娇艳欲滴,记者就看到一批“弄潮儿”已经迈出脚步,投入创新的浪潮。
“到了香港就是到了世界”
这个春节,在所有人享受惬意的放假时光时,李缘仍在为投资新项目奔波。春节后,历经数年等待,由其投资、香港研发、广州生产的AI赋能“药食同源”产品即将迎来上市。
李缘祖籍是浙江杭州,现定居在大湾区,是广东浙江商会执行会长、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科创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在香港完成硕士学业后,便一头扎进了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这几年,她紧跟大湾区发展节奏,将目光瞄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陆续投资了多个香港高校创新研发项目,并推动在深圳、广州等城市转化落地生“金”。
“到了香港就是到了世界。”李缘谈到,不少企业扎根广东,布局国内广阔的市场,还借助香港发达的外贸渠道,出口国外。
自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以来,大湾区发展按下加速键,人流、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迅速“流动”起来。
同样来自杭州的珠海麟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伟,也深刻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互联互通带来的机遇。2022年,被珠海宜居环境、优厚人才政策吸引,又看中大湾区交通与研发优势,他将企业总部迁至珠海。
芬兰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生科院副院长Hani El-Nezami 团队研发的“Proheb + 微生物制剂”,近期迎来研发成果转化落地。陈伟难掩喜悦:“得益于便捷的通关方式,从奥地利采购原料,到广州通关,现在仅需36小时。”因对原料要求苛刻,只能从奥地利进口,为节省成本,他计划在香港、广州分别进行成品分装,便于国内外市场开拓。
过去一年,广东强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新发布“湾区标准”54项,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跨境理财通”2.0版上线,“港澳药械通”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
在这里“启航”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喜庆的摆花和红灯笼瞬间把年味拉满。然而,节日的热闹并未冲淡创业青年们的奋斗热情。90后香港青年曾艷君干劲十足:“新一年周身都系干劲,盼All Walks全线心理健康教育产品得到公众喜欢。”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青年送上暖企福利。受访者 供图
两年前,曾艷君与几位来自大湾区各地的青年,怀揣创业梦成立广州旭盛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以线上线下体验的阅读和游戏等学习方式为主。曾艷君坦言:“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始终秉持着初心,力求在公众利益与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创业初期,他们四处碰壁,好在孵化基地一揽子租金、住房、交通、就业等补贴优惠政策下,减轻了创业压力,坚定了创业初衷。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研发创造的All Walks全线心理健康教育产品。受访者 供图
在这个基地,有志青年云集。周耘、林燕玲等一群澳门青年投身大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他们奔赴贵州毕节,种下千亩迷迭香。借助广州完善的产业链、人才研发资源,成为澳门首家日化产品进入内地销售的企业。
基地营商服务24小时“不打烊”,路演大厅、会议中心、人才公寓等设施俱全,3D打印、激光技术、精密测量等设备应有尽有,浓厚的创业氛围,点亮了青年的创业梦想。基地从成立至今累计孵化项目334个,带动就业3800多人,其中港澳项目297个,还孵化出9家专精特新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获专利超1500项。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受访者 供图
“以前青年注册公司需要2个月,现在上门服务最快只需半天。”基地运营副总监严伟初介绍,基地常办暑期嘉年华、港澳训练营等活动,“这里是一个窗口,让港澳青年增加对祖国的了解和认同,已有3万多名港澳青年来参观。”
2025年,该基地将联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12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基地推介、项目路演、创业交流等一站式服务。这里是创新创业活力区、融合发展示范区、安居乐业实验田,自2019年广东部署建设以该基地为龙头的“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以来,累计建成基地总数84家,至今累计孵化项目15000多个,其中港澳项目5000多个,持续助力大湾区青年逐梦前行。
多维度“崛起”
走进粤港澳大湾区,随处可见蓬勃发展的创新活力。2023年成立的广州英武螺数字艺术投资有限公司,已在大湾区布局100多个融合AIGC与3D打印技术的微型商业体,像3D糖果打印、潮玩公仔等。
来自澳门的企业创始人李家豪计划2025年将网点增至1000个。“将AI与智能制造结合起来进行个性化定制,让每个人都能将创意变成实物。”李家豪坚信这里潜力无限,在大湾区投资了多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
微型商业体中的3D 糖果打印。受访者 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是多维度且极具爆发力的。从经济数据来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已经远超纽约湾区的1.8万亿美元、旧金山湾区的1.38万亿美元,与东京湾区旗鼓相当,登顶全球湾区第一梯队。
旧金山湾区主打高科技,纽约湾区以金融领先,东京湾区则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而粤港澳大湾区在金融、产业和科技方面都具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两颗明珠。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全国约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粤港澳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知远港澳研究网络创办人雄学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制度衔接、人才要素流动等举措,实现优势互补。”这还在于区域内各地的特色优势。广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连续36年居全国首位,智能制造发达,市场广阔;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澳门具有国际贸易自由港、单独关税区、简单低税制等优势。这种独特的优势组合,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此外,雄学琛还提到:“港澳青年创业可以首选大湾区,因为三地距离相近、文化相通、民营经济发达,有非常大的增量空间。”同时,不少有意向出海的大湾区中小企业,会先在香港试水。香港国际贸易发达,国际化消费环境成熟,企业在这里测试国际市场需求,可控性高,能有效降低试错成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