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杭州西站首次开通往返香港西九龙的高铁,全程只需6个多小时;杭州空港口岸再添一条澳门航线,每周航班增加至24班次。
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这份便捷使得内地与港澳的双向奔赴更为热络。
春节期间,潮新闻记者深入这趟“北上南下”的春运旅程,通过城际铁路、跨市公交、地铁等出行方式,感受城与城如何连接更紧密。
“港人北上,北人南下”
在被网友称为“宇宙站”的广州南站,万千旅人汇集于此,站内红彤彤的装饰映照着一张张或喜悦或疲惫的面庞。
在一趟目的地为香港西九龙的高铁闸口前,我们见到了来自香港的陈耀华。他刚结束一段越秀区深度休闲游,带着大包小包的广州特产回家。
“来广州四天,最喜欢沿着珠江晨跑,看着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交错,是种享受!”操着“港普”,他兴奋地展示着在珠江边拍摄到的新年第一场日出。
广州南站,来自香港的陈耀华带着大包小包的广州特产回家。记者 周林怡 叶锦霞 摄
“轨道上的大湾区”为游走粤港澳三地提供便利,无论是像陈耀华这样“北上”的香港人,还是南下港澳的内地居民,都不在少数。
去年,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通车,为旅客提供了更多元的春运选择。
“年前从香港回来,从深圳口岸过关后选择了深广跨市公交,一个多小时就到家了。”居住在广州的小竹,这两天又带着从老家来“反向过年”的父母,去维多利亚港畔看完一场盛大的农历新年烟花汇演。
我们随机采访的旅客中,有人祖籍广东,在香港长大,特意回到广州老城区感受年味;有人因工作需要经常往返粤港两地,见证了两地互联互通的发展;有人爱上内地消费,在深圳的超市一站式购齐年货,顺便体验按摩……
“今年春运,学生流、务工流、返乡流、旅游流叠加,预计全省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铁路客运量、民航客运量有望创新高。”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全省在春运期间预计投入3.3万辆营运客车,其中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计划春运期间每日往返香港班次约1500班,同比去年加开200班。
密密麻麻的交通线网,将大湾区的城市织在了一起,让春运旅途不再漫长。
“1小时交通圈”提速湾区生活
去广州西湖路“行花街”、到澳门路环来一场Citywalk、在尖沙咀看一场新春花车巡游……提到在大湾区过年怎么玩,小红书旅游博主嘿莉为我们列出了长长的“打卡清单”。
“以前大湾区的旅游经常‘冷热不均’,现在公路铁路打通后,许多城市1小时内可达,越来越多的小众景点被挖掘出来。”嘿莉说,她经常会探索冷门却宝藏的特色旅游地,其中港澳Citywalk系列视频很受欢迎,已经有一千多万的浏览量。
嘿莉的小红书账号截图。
眼下,交通区域优势叠加“一签多行”“一周一行”等出入境便利政策,让人们不再满足于所生活的城市,不断将探索的脚步往外延伸。
旅行社增长的订单量是最直接的体现。“今年春节,港澳游预定量比去年同期热度更大,春节最高峰出团量能达到一天1000多人,酒店也提前涨价,相比去年一间房增长了两三百元。”众游(广东)国际旅行社总经理丛志说。
随着旅客增多,需求也日趋多元。在广州广之旅国际旅行社,一张“请到广东过大年”的宣传海报格外显眼,不仅有传统旅游景点,还有看粤剧、体验非遗狮头扎制等深度体验活动。
“今年是首个‘非遗版’春节,我们策划了不少特色活动,还推出大湾区联游产品,很受外省游客青睐。”广之旅相关负责人说,多亏深中通道把珠江东西两岸连接起来,过去策划两岸的旅游路线总有些“别扭”,现在则为湾区城市联游增加了更多路线选择。
如今,“朝饮深圳茶,午尝横琴蚝,夜临维港湾”已不是新鲜事。数据显示,2024年澳门入境旅客近3500万人次,内地旅客占七成;香港出入境总人次约2.98亿,除深圳、广州等城市,港人足迹已来到南昌、武汉、杭州、福州等地,“无缝接轨”的生活圈正越来越大。
2025广州越秀西湖路花市。记者 胡森铭 摄
打通区域发展的“血管”
春运前期,深中跨市公交较平时更为繁忙,全天往来巴士达到260趟次,比平日高出约30%。
“这是我们的跨市公交专线第一次参加春运大考。”深圳巴士集团第五分公司车队长田传金介绍,去年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跨市公交同步开通,目前已有3条公交线路,连接了深圳、中山、广州三地。
“我们提前进行客流预测,从兄弟单位抽调了运营车辆,共有60台储备运力保障春运。”田传金说,为了方便香港乘客转乘跨市公交去广州、中山购物旅游,公司还开通了2条从口岸到深圳市中心的接驳线,“想让大家都顺顺利利回家,开开心心过年!”
深圳巴士集团第五分公司的跨市公交专线。受访者供图
大湾区的春运,不仅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人口流动,背后更是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的体现。
“大湾区正在形成一个‘巨型城市’,生活‘同城感’将会越来越强。”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认为,交通就像湾区发展战略的“血管”,打通了脉络,带来的是人口规模增长、产业集聚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从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看出,如今的城市,不再以个体为单位,而是“抱团成群”协同发展。无论是深中通道打通珠江口东西两岸要素流通,还是连接五城的湾区“大号地铁”形成,城市早已不再局限于地图上标注的行政边界。
这也令人联想到城市群的典型代表长三角,在去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发布的10项实事项目清单里,居首的就是“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
“尽管长三角和大湾区在地理特征上有许多不同,但在跨城交流与融合方面也有一些共性。”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陈梓烽表示,如今跨城通勤、旅游越来越频繁,这也意味着城际交通不仅是城市间的轨道,更是拓宽城市边界、重塑出行方式、建立多地居民认同的重要纽带。
由此期待,越来越多的“地理缝合”,为城市的连接与融通开辟更多可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