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婶婶,我来看你了!今天身体怎么样?”奉化区大堰镇东柘山村,随着一声清亮的招呼声,志愿者董修根走进了100岁高龄的李娟钱老人家。正独坐在院子里的李娟钱闻声抬头,看清来人后,挥了挥手掌,招呼他坐下。
奉化区“提低助老”项目志愿者董修根(右),看望村里高龄老人。记者 袁佳颖 摄
大堰镇是奉化区唯一的全山区镇,老龄化程度高,五千余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七成。“老人们居住分散,最偏远的乡村距镇区有二十余公里,子女又常年不在身边。”大堰镇镇长余兴龙说,照顾好老人,让他们实现高质量居家养老,是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2023年5月,奉化区在大堰镇试点开展“提低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吸纳属地低收入群体担任志愿者,常态化为高龄老人提供每日探视、生活器具维修、云问诊代配药等个性化服务。
65岁的东柘山村志愿者胡新彩,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就业,经济状况较为拮据。项目启动时,她即结对了本村3位高龄老人,提供每日探视服务。“对于高龄独居老人而言,每天上门看看,哪怕一句简单的问候都能温暖人心。”项目负责人奉化区锋之社社会服务中心沈斌华介绍,他们根据老人实际需求以及志愿者的特长,通过1名志愿者结对N个老人的模式,定人定岗为老人开展服务,“通过培训上岗后,低收入人群每月也能领到一定数额的志愿服务补贴。”
徐马站村是典型的山区村,距镇区约15公里。村民徐云枫一家因病致贫,他本人也因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就业。2023年7月,徐云枫成了一名属地志愿者,定期通过云问诊系统为结对老人在线购药、陪伴就诊。“依靠志愿补贴,每月有1100元的稳定收入,基本可以满足日常购药支出。”徐云枫说。
记者从奉化区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了解到,在奉化区现有户籍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已超过三成。去年以来,奉化区持续扩大“提低助老”志愿服务覆盖面,在松岙镇、裘村镇、尚田街道吸纳属地志愿者,为75周岁以上老人、残疾人等人群提供更加多元的个性化服务。
两年来,奉化“提低助老”志愿服务项目已构建了属地志愿者、镇(街道)社工站、锋之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三级服务网络。至今,已惠及67名低收入者、650名老年人,每年开展每日探视13.2万次、云问诊代配药约320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