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潮声视频丨从阿拉伯半岛到江南水乡:穆卡大叔的跨文化之旅

字体:
—2025—
04/14
14:23:50
2025-04-14 14:23:50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邵温韵

  在浙江嘉兴的西塘古镇,一家土耳其沙煮咖啡店悄然开张。这家小店的主理人纳比尔,来自遥远的也门。许多游客认识他,是因为他早前在古镇里开设了一家汉服体验店。凭借原创设计和细致的服务,汉服店迅速走红,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客人。

  纳比尔与中国的缘分,要从1986年说起。那年,他从也门来到北京学习汉语,之后又考入上海同济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我高中就读的技术学校是中国援建的,老师也都是中国人。”纳比尔回忆,“每年春节,中国老师都会请我们吃年夜饭,那个时候我和许多老师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我来到中国,我们又重新联系上了。”那所学校——萨那技术学校,是中国早期在海外援建的重点项目之一,为也门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研究生期间,纳比尔在中国组建了家庭。他这样形容妻子尹思雨:“她的眼睛大大的,鼻子挺挺的,我对她一见钟情。”

  2000年,纳比尔来到义乌,先做翻译,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那时候,客户需要什么,我就去福田市场找,确认订单、打包、发货,最后从宁波港出口到也门、沙特、埃及……广告礼品、建筑材料、家用百货我都做。”虽然生意忙碌,压力也不小,但纳比尔觉得那是段充实的时光。“遇到难题,都是我的妻子在帮我想办法。”他说。

  2016年,纳比尔和尹思雨在西塘参加汉服文化周,被小镇的古韵吸引。“第一次来西塘就被这里的小桥流水吸引了,我们当时就决定留下来生活。”在这里,纳比尔开始经营汉服店。他不仅进行原创汉服设计,还亲自为游客造型。当外国游客光临时,他会用阿拉伯语或英语介绍汉服的起源与美感。“越传统的,越能打动世界。”他说。

  随着汉服店声名远扬,客人越来越多。纳比尔心中一直有一个关于咖啡的梦想,那是童年母亲为他亲手煮制的沙煮咖啡的味道。于是,在和妻子商量之后,他们果断盘下了新的店面,开起了这家土耳其沙煮咖啡店。他说,把汉服店搬到咖啡店斜对面,是因为这样可以同时做两件他最喜欢的事情。

  咖啡在热沙中慢慢熬煮,香气浓厚且独特。“土耳其不产咖啡,土耳其最早的咖啡来自也门。在也门有一个穆卡拉港口,咖啡从穆卡拉等港口出口到世界各地。”纳比尔娓娓道来。如今,他又多了一个亲切的称呼——穆卡大叔,也正是因这个港口得名。“小时候醒来,家中总飘着妈妈煮咖啡的味道。现在每天在这里煮咖啡,那熟悉的香味依然能够带我回到童年。”他说这话时,眼神柔和,像是陷入了一段温柔的回忆。

  咖啡店开业后,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也有不少国际友人专程而来。除了体验土耳其咖啡的独特风味,许多客人还会在店里换上汉服,拍照留念。一些远道而来的阿拉伯客人,也常被这里的古镇氛围和东方礼仪所打动,坐下来与纳比尔交流彼此的文化风俗。他们谈咖啡,也谈风俗,谈衣饰,也谈生活,店里不时响起中英文和阿拉伯语交织的欢笑。

  纳比尔也因此被聘为浙江省文化旅游推广大使。“汉服的美与咖啡的香气融合在一起,这种文化交流特别美好,我很享受做这样的事情,也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纳比尔微笑着说。尹思雨提到:“西塘古镇不仅有传统的美,还有现代化的祥符荡、良壤艺术街区,这种古典与现代的交织让我们更加热爱这里。”

  如今,纳比尔和尹思雨过着他们喜欢的慢生活。“以前做外贸,他压力大得几乎从不笑,一个月也只回一次家。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变慢了,做一杯好咖啡、过好每一天就很满足。”尹思雨说,“我们希望每一天都活得踏实又自在,也希望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平静与美好。”

  纳比尔和尹思雨用一杯咖啡、一件汉服、一段故事,把来自远方的文化带进江南水乡,也把中国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个停下脚步的人。

  (部分视频素材来自嘉兴国际传播中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纳比尔和尹思雨用一杯咖啡、一件汉服、一段故事,把来自远方的文化带进江南水乡,也把中国的温度传递给每一个停下脚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