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潮声视频丨两代人“数”写天目山

字体:
—2025—
09/23
15:06:57
2025-09-23 15:06:57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张煜 黄望巧

  九月的杭州,第五届世界生物圏保护区大会如期而至。天目山这个万物共生的生态家园,将成为这次大会重要考察点。在这里,生物多样性的守护故事,已延续了半个世纪。

  在天目山,有一群 “活档案”,他们用青春丈量山林,用双手记录生命。今年 56岁的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赵明水,就是其中一员。1987年,他从学校毕业后,成了天目山保护区一名科研人员,从此开启了38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涯。

  赵明水向记者介绍,1956年,天目山成为全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1986年,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成为浙江省第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2024年以天目山——清凉峰保护区扩区形式重新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目前达到了97.56%,相比20年前,提高了10.6%。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持续提升,较20年前,植被吸收CO₂和释放O₂增加了9%。30多年来,天目山记录的生物种类从4673种增加至目前的10462种,三十八年间增加5789种,几乎翻了一倍还多。

  如果说天目山是临安生态保护发展的“缩影”,那么全域实践就是临安对“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的全面展示。我们一起来看看,临安全域生态经济账单,从2003年到2024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952元增长至46827元,增长近七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1.99缩小至1.55,差距缩小近四分之一。仅乡村运营一项,就为本地新增就业岗位超3500个,带动村民增收超1亿元、村集体增收近1.5亿元。此外,“临安山核桃”品牌价值达49.43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国坚果类榜首,成为浙西10万林农主要的收入来源。生态保护的成果,真正变成了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如果说 “坚守” 是天目山保护的底色,那么“创新” 就是它前行的动力。随着时代发展,保护手段也从 “靠经验” 走向 “靠科技”,从 “模糊推断” 转向 “精准监测”。这些技术的迭代,不仅让他们更懂这片山林,更让 “守护” 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在资源调查方面,特别是大型野生动物调查方面,以前一般只能从野外发现的毛发、粪便等来推断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现在可以在保护区内按公里网格法布设红外相机,全天候拍摄大型野生动物在野外的活动照片和影像,能更精准地计算出保护区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技术会更新,设备会迭代,但天目山的 “守护精神” 从未改变。这份精神,在老一辈言传身教中,传到了年轻一代手里。“我来到天目山保护区工作四年了,我从前辈身上学到两个词,一个叫热爱,一个叫刻苦。” 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员吴晗星说。

  2025年,对天目山来说还有一个特殊意义 —— 今年是天目铁木被发现的 100 周年。吴晗星和赵明水等前辈一起,对天目铁木种群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监测。这场跨越百年的守护,终于结出了最喜人的果实。自1925年天目铁目被发现,通过他们的保护,使得这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天目山达到3000多株,在保护区内达到了300株,原生小树苗也达到了60多株。

  生物保护性工作离不开一代代人的传承和接力。如今,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上,天目山保护区也将带着数十年的保护成果与数代人的守护故事,向世界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天目答卷”。

  (数据来源: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临安区政府;部分素材来源:临安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九月的杭州,第五届世界生物圏保护区大会如期而至。天目山这个万物共生的生态家园,将成为这次大会重要考察点。在这里,生物多样性的守护故事,已延续了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