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条例》新闻发布会召开,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卫生健康委、省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针对条例内容做介绍和解读。9月26日,该条例审议通过,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
“浙江高度重视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省市县三级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全省配有救护车2450辆。2024年,全省120电话呼入量474万次、救护车出车145万次,120 电话平均摘机用时2.33秒、平均受理派车用时47秒,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国家目标值。市县建成74家急救中心(站),加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备,2024年新增了13371台,2025年拟新增3000台,人均AED配置率处于省域领先水平。
记者 徐雪纯 摄
除此之外,以“浙里急救”为核心应用赋能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大大提升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效率。2024年,全省院外心脏骤停复苏成功994例,成功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浙江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快速发展,急救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适时制定出台了《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法律制度,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浙江院前医疗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
“院前医疗急救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的大事,是‘与生命赛跑’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立法过程中,该条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平急结合、规范高效和数智赋能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回应社会关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条例明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理顺急救中心、急救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其他医疗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促进有关方面协同配合,确保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有效运行、有序发展。同时,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对科学规划布局急救站点、健全急救体系、完善急救管理、促进社会参与、加强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以“小切口”“小快灵”的立法方式解决院前医疗急救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可操作性强,管用实用。
这次新出台的院前医疗急救条例中,数智赋能也被写入。浙江将如何借助数智赋能把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开展得更好?对此,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也进行了解答。
“浙江持续深化院前医疗急救领域数字赋能。下一步,我们将围绕院前医疗急救关键环节,创新改革谋划多跨场景应用,通过数智赋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推进救护车到达前多跨协同场景应用开发,为患者争取更多急救黄金时间;升级“浙里急救”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实现应急救援快速响应;健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等评价机制,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