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桐城派”是个什么派

字体:
—2025—
10/14
09:48:28
2025-10-14 09:48:28 来源:浙江宣传

  武侠小说里各大门派林立,如武当派、峨眉派等。文学史上也是流派更迭,像田园诗派、公安派等。说到清代文坛,绕不开“桐城派”。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庆桐城市考察,考察过程中察看了“桐城派”相关文物资料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桐城派”是个什么“派”。

  一

  “桐城派”崛起于清初,深度影响清代文坛200余年,并延及近现代。

  桐城派,首先是“桐城人”的“派”。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山河毓秀、文教鼎盛,据记载,明清两代,桐城进士、举人辈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桐城派”的兴起,可谓创业艰难百战多,“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的人生皆跌宕起伏。

  方苞年轻时才名远播,被誉为“韩欧复出”,但因与桐城老乡戴名世过从甚密,被株连入狱,命悬一线。因“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康熙才刀下留人,收为己用。方苞潜心创作古文,首倡“义法”说,为桐城派奠定理论基础,编选《古文约选》,将桐城派的主张撒播开去。

  方苞的学生刘大櫆才雄气肆,但屡试不第,于是以设馆授徒为业,其《论文偶记》被称作是“桐城派作家早期文论的扛鼎之作”。他创造性提出“神气”说,主张“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倡导通过诵读古人文章涵养文气、接续文脉。

  姚鼐仕途坎坷,曾任《四库全书》纂修官,但42岁时急流勇退、弃官从文,在扬州、安庆、南京等地讲学四十余年,使得桐城派声名鹊起,时人慨叹“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其后,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刘开、姚莹等文人接踵而出,桐城派文风蔚为大观。

  桐城派的成功,离不开大江南北年轻人的拥护。桐城派主张“读书以明理”,非为功名,在科场之外,给了年轻人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高的追求。相比科举“时文”,桐城派古文古雅有品,还更实用。同时,桐城派懂得灵活变通,将古文笔法融入八股文写作,文章更加气韵生动。因此,桐城派得以影响文坛数百年。

  让桐城派走向中兴的,却是湖南人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提出“文章与世变相因”,强调文章的经世功用,认为古文比“时文”更有用。他尤其钦佩桐城文章,认为“举天下之美,无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还将吴汝、薛福成等作为幕僚、辅助军政,助推桐城文章为世人瞩目。清末维新思潮兴起,桐城派文章依然显现光芒。福建人严复以古文翻译《天演论》,鲁迅认为其“桐城气息十足,连字的平仄也都留心”;另一个福建人林纾,虽不懂外语,但通过别人口述,翻译的《茶花女》等外国作品带有桐城笔法,风靡一时。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白话文成为时代的潮流和主流,桐城派也就随着文言文一道“退居二线”。

  二

  研读桐城文论,我们可以发现,桐城派具有鲜明的传承意识和美学追求,他们沿着中国古文传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桐城“义法”

  在文脉上,桐城派是“唐宋派”。桐城派积极从古代典籍中寻求气韵和力量,师法唐宋八大家,认为其“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也就是文体更成熟完备,语言不古奥铺陈。桐城派的“家学秘诀”有两个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和《经史百家杂钞》。

  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力图溯源探流、明示章法,在文章取舍上虽选了一些先秦两汉文章,但以唐宋八大家为主,明代仅取有着“明文第一”之称的归有光,清代只选了方苞和刘大櫆,让人对桐城派师法唐宋八大家和归有光的门径一目了然。在文章编排上,从功用出发,分论辩、序跋、奏议、书说等13类,方便按图索骥、对标学习。

  曾国藩视野更为开阔,以十年之功编纂《经史百家杂钞》,在《古文辞类纂》的基础上,突出文章的现实功用,增加“叙记”“典志”两类专论政事和制度的文章。直到今天,这两个选本依然是学习古文的重要版本。

  在文风上,桐城派是“雅洁派”。桐城派重视文字经营,力图用少数文字,精心组织,把意思表达得完整而准确。他们有不少创见,如方苞提出“义法”说,所谓“义”,即言之有物,不能为了写文章而硬写;所谓“法”,就是言之有序,逻辑性强,这方面桐城派多有关注,即材料取舍、文字推敲。

  针对乾嘉汉学过于侧重考据的情况,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认为繁碎考据容易生硬晦涩、枝节蔓生,文章应兼具逻辑之美与文辞之巧。曾国藩进一步提出“义理、考据、辞章、经济”,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的作用。此外,桐城派文人还提出阴柔与阳刚兼收并蓄,文贵沉郁顿挫,不能浮率平直、一览无余等观点。

  三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桐城派富含许多优秀的文化因子,对于我们改文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一,言之有物。桐城派坚持文以载道,或开宗明义,或卒章显志,以突出文章的现实功用。如吴汝纶为《天演论》作序,并非应酬之作,而是认为该书有助于激励国人直面物竞天择的时代,思考如何“人治日即乎新”使“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当下,秉持“文以载道”的传统,我们更加需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摒弃高谈阔论,回应现实关切,让人们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有所触动

  其二,言之有序。一篇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才能让人一目了然、易于理解。自古至今的好文章,无一不是深入浅出之作,没有一篇是靠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而流传于世。桐城派强调苦心经营,注重文章的谋篇布局。如方苞《狱中杂记》,从狱中瘟疫多发入手,引出“囚之多”的现象,而“囚多”又因司法官员有利可图,层层展开,把清代监狱管理乱象写得有条不紊、淋漓尽致。

  其三,文贵简明。桐城派强调“简为文章尽境”,主张用平易朴实的文字写就气韵生动的文章。如姚鼐《登泰山记》,开篇描绘泰山的空间方位和水文分布,没有旁征博引,仅用“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寥寥数字;写泰山雪景,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八字提炼,画面感十足。简单明了,才能眉目清秀。写文章的本领,在于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明了,不在于把简单的问题说得复杂。

  在信息奔流、人工智能写作信手拈来的今天,我们更应从桐城派等文章传统中汲取有益养分,不断锻造引领时代、直达人心的文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