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7点,位于宁波江北清江路的江北区实验小学门口已经热闹起来。
65岁的骆翠莲牵着今年刚上四年级的孙女笑笑,麻溜地往江北区实验小学走——连廊挡去了夏秋之交仍显炙热的阳光,脚下的彩色导引线一路延伸,笑笑一边走一边瞄了眼手中的手表,“奶奶,今天走快了!比昨天快了5分钟!”
这样一条轻松的上学路,在几年前还是骆阿姨的一桩“烦心事”。
江北区实验小学“最美上学路”改造后 宁波市市政设施中心供图
骆阿姨就住在学校隔壁的锦绣江花小区,20多年前,她和老伴住进了这片老街区。
“以前这条路哪有这么好走?”骆阿姨指着脚下崭新又平坦的人行道,“原来路很窄,下雨天又容易有积水,接送个小孩都要担惊受怕的,现在路还是那条路,但宽了很多,还建了不少惠民设施,我们走起来心里亮堂多了。”
和许多城市一样,这里也曾面临典型的老城区治理难题:江北区实验小学、妇幼保健机构、日湖菜场等民生设施分散布局,接送学生、就医、买菜的人流、车流在有限道路空间里频繁拥堵;老旧小区周边缺乏公共休闲空间,居民日常出行“绕路多、体验差”。
日湖菜场用不易积水的透水混凝土进行了改造 记者 邹宸 摄
2020年开始,为破解这一困局,综合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江北区市政养护中心以集约型街区为核心定位,锚定“空间高效利用+民生需求响应”的改造方向,将清江路、清湖路及周边街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规划,推动学校、医疗、商业、社区等原本零散的城市空间“串珠成链”。
宁波市市政设施中心供图
“我们围绕全市七彩惠民路打造的主题理念,将最美上学路、温暖回家路、暖心健康路、放心菜市路等嵌入街区,让原本单调的人行道成为串联民生需求的‘活力带’,目的就是让居民拥有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宁波市江北区住建局市政养护中心主任沈建灿介绍。
江北区实验小学“最美上学路”改造后 宁波市市政设施中心供图
在他看来,做民生工程不是简简单单地修修路、放几块立牌标语,而是聚焦如何精准回应群众的需求。
这片街区的“七彩惠民路”改造,没搞大拆大建,而是努力挖掘可利用空间,与相关单位部门、街道社区积极联动,把碎片化的空间“缝”起来,让几条路、一个街区装下了全年龄段的需求。
以“最美上学路”为例,改造同步落地风雨连廊、回形廊架等设施——这些设施既解决了遮阳避雨需求,又通过空间复用优化了周边停车与通行效率,呼应“集约型”改造的核心。
江北区实验小学“最美上学路”改造后 宁波市市政设施中心供图
“原来实验小学门口是一片‘三不管’空地,我们把它打造成一个小公园,视线通透,有廊架和休息区,家长们可以在这边休憩等候,有效解决接送拥挤无序的问题。其他时间周边居民也可以利用这片空间进行各种休闲活动,一举多得。”沈建灿表示。
江北区实验小学“最美上学路”改造后 宁波市市政设施中心供图
从校门口向两侧延伸的人行道廊架还配备了雾森系统和植物科普景观,路口的斑马线还做成了上浮式的设计,非机动车停放区也被划到了廊架之外,这段孩子们每天的“必经之路”变得清爽宽敞又安全舒适。“这些人行道足足拓宽了一米多,还做了抬高,可以有效防止机动车侵入。”沈建灿说。
每天雷打不动接送孙女的骆阿姨对于街区的改变也是连连点赞:“原本我儿子让我搬到其他地方去住,我都不乐意,甚至还在马路对面又新买了一个商品房,在这里生活惬意方便得很,每天晚上我都在小公园里跳广场舞!”
江北区实验小学“最美上学路”改造后 宁波市市政设施中心供图
一圈逛下来,除了“最美上学路”,这片街区“进化升级”的细节还有不少。
比如日湖菜场进出道路的功能划分、道路修葺的材料使用从小青砖升级成清理方便、不易积水的透水混凝土,比如沿路行道树“树穴”采用砖陶质盖板保证存活率和通行舒适性,都针对性地考虑了场景的特殊需求。
这样的“微更新”,每一处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
沈建灿回忆,改造正式落地前,他们调整了不下三次大的方向,还通过各种渠道征集民意问需求,确保“整治哪、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这种以民意为导向的工作方法,可以使得每条‘惠民路’都能精准对接使用需求,展现独特魅力。有老人说想要歇脚的地方,有家长担心孩子过马路安全,有商户希望规范停车——我们就是把这些需求合理整合到现有空间里,接下去还要继续打磨这条‘七彩惠民路’的各种细节。”
温暖回家路一隅 记者 邹宸 摄
骆阿姨所在街区的变化,正是宁波“七彩惠民路”工程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宁波市聚焦民生痛点、回应群众关切的重要惠民工程,该项目涵盖最美上学路、温暖回家路、暖心健康路、放心菜市路、便捷出行路、时尚购物路、畅通上班路七大类型,通过对人行道系统进行主题化、场景化改造,实现“一街一特色、一路一景观”的美好愿景。
“在市级层面,我们着力构建‘一盘棋’工作体系,以标准引领、机制创新为抓手,推动‘七彩惠民路’从个案‘盆景’升级为全域‘风景’。”宁波市住建市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宁波先后编制了《浙江省人行道净化技术导则(试行)》与《宁波市七彩惠民路建设管理导则》,把分类建设的标准、长效管理的细则都明确下来,再通过行业里的宣贯、示范项目的创建等方式,让全市的项目建设都“有标可依、提质增效”。
宁波洪都路“七彩惠民路”建设后 宁波市市政设施中心供图
与此同时,工作机制也在持续优化升级。市级部门在统筹协调上做得更细致,还创新推出了“民意前置”机制——在项目选址、方案设计、竣工验收这些关键环节,都充分纳入公众参与的环节;同时联动文明办、属地街道和产权单位,一起推进校园周边交通优化、医院菜场区域有序化管理等综合整治,形成“整治—管理—提升”的完整闭环,让每一条路的改造都能真正精准对接市民期盼,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025年,宁波全市计划建设60条这样的惠民路。目前,各地都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11月前能全面完工。这些改造不仅实实在在提升了大家的出行体验,更通过文化赋能、功能叠加、智慧升级等做法,让城市道路成为彰显地方文明底蕴、传递城市温度的重要窗口。
记者 邹宸 摄
随着一条条道路慢慢焕新升级,它们正逐步串联起更便捷、更友好、更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最终变成承载市民日常幸福感的“民生脉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