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为新生戴上校徽。受访者供图
“祝你们在这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十一国庆假期前,一场特殊的开班典礼,在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举行。这是该校首次设立大学生技师班,台下的新生中,有来自其他专科院校的深造者,有技工院校高级工专业毕业的提升者。其中,25岁的张涛显得有些特别,他是班里唯一一位本科生。
“本升专”“本升技”,这看似荒谬的“学历降级”,早已不是简单的玩梗自嘲,而成为当下年轻人从实际出发的新选择。
今年春天,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个王牌专业面向本科生开放135个名额,掀起了一场关于“学历”的热议。7月,浙江省20个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大学生群体定制技能培训班。而广东省发布的最新工作方案中,对象再次“升级”,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起点的设置1年制学制技师。
本科生为何主动脱下“长衫”回炉重造?从小众选择到政策导向,“大学生学技能”会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人才培养路径吗?
“学点真本事”
机器开动,隆隆的作业声带动地面震颤。操作台上,每分钟3000至5000转的切刀迅速移动,切割零件时迸溅起碎屑……第一次参观实训车间,目睹真实的生产加工场景,烨雨的第一反应是紧张:“这些机器,我真能操作的了吗?能让它在我手上乖乖听话吗?”
紧随其后的是兴奋感,“终于要碰真东西,学点真本事了。”
今年6月,烨雨从浙江某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同寝室的两位同学以每月约5000元的薪资,签约了工艺工程师的岗位,但直到招聘季结束,烨雨依旧没有收到“橄榄枝”。绩点不高,专业能力欠缺,不少和他一样的应届本科生,会选择考研深造提升求职竞争力。但他走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参加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回炉班”。
烨雨拍下的金职大“回炉班”实训室。受访者供图
看到高中同学分享到朋友圈的招生公告时,烨雨被其中“学实操”的介绍吸引。实训车间、加工中心的照片和视频中,各种先进的数控机床一应俱全。“大学里摸不到的设备,在这里都能摸到。”
他回忆起本科阶段的学习,实操类课程只能浅浅了解操作流程,甚至有同学吐槽,车床的“年龄”比带教老师的年龄还大。课程作业往往是参考已有案例,远谈不上“原创设计”。烨雨用一句话总结那四年,“学了,但没完全学。”
想法在心中萌生,但烨雨没敢告诉家人。在大部分人眼中,从本科到职校,是一条“学历降级”的“回头路”。但没想到,看到同一条公告的父亲主动鼓励他报名。父亲白手起家经营一家工具厂,早就看不上他这点“三脚猫功夫”,想把他扔到一线“打磨打磨”。
2018年,金华率先试点面向产业工人的“回炉班”培养计划,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技能断层问题,帮助一线工人实现“技能升级、岗位跃迁、收入提升”。
“我们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想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观念。”金职大航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章跃洪说,“回炉班”要培养的不仅是“能操作”的工人,更是“懂工艺、会创新、可发展”的复合型技术骨干。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近几年,招生范围不断扩大,陆续有应届大学生加入。包括烨雨在内,已有5名本科生来此学习。
烨雨学习期间制作的零件。受访者供图
烨雨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比想象的来得更快。学习铣床工艺操作的第三天,他就完成了独立制作的第一个零件。这个有圆弧,有直线,有转角的小部件被他珍藏在家,成了见证他技术升级的“里程碑”。
如今,脱产学习两个半月,他已经跑通了机械加工、识图、制图这些最常用的技能。不出意外,3个月后,他将达到“中级工”的技术水平,毕业即可就业,成为企业招聘时更青睐的“熟手”。
“普通高等教育重在传授系统知识、培养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目标是造就能够发现规律、创造新知的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重在锤炼精湛的技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是培养能够优化工艺、制造精品的专才。”宁波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周国平认为,“本升专”“本升技”的趋势,其根本动力在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人才金字塔结构进行了优化与重塑。这并非教育的“降级”,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更精准、更高层次匹配的必然过程。
“相比于其他学员,我们发现大学毕业生的学习能力确实很强,即使是从零开始的跨专业学员,也能迅速上手。”金职大航空工程学院精密制造实训中心的指导老师诸葛俊科说,前来求学的大学生往往目标清晰,也肯下功夫,一周6天扎在实训室里是常态。
此外,“回炉班”的速成也与其教学模式密不可分。“我们把正常两年的教学内容,压缩到3个月,只教企业最需要的技能,让学生所学能发挥最大效用。”
从“我拥有什么学历”,转向“我能创造什么价值”
“这是学历倒挂?本科白读了?”“这是技术岗捷径,比考研卷公务员实在多了!”……在网友对这一教育新现象争执不休时,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选择“本升专”“本升技”的学生,已经在心里提前脱下了“长衫”。
在报名技校前,张涛已经有两年工作经验。2023年从温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只收到了设备运维类的一线工作offer。“太累、辛苦、可替代性强。”让他无奈转行,干起了通讯行业的销售。
但这一次,看到家门口的机会,他重试本专业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
“名头不重要,能学到什么才重要。”在社会摸爬滚打两年,他早已成为一名“实用派”。张涛算了一笔账,外面市场化的培训班,三至四个月的学费约为4000元,这相当于萧山技师学院一年的学费,且这里的小班化教学,先进设备与就业资源更具“性价比”。他计划入学后深耕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以应届生的新身份,向电气工程师的职业目标迈进。
李懋拍下的金职大校园一角。受访者供图
1999年出生的李懋更加“想得开”,从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到金职大“回炉班”,甚至连指导老师诸葛俊科,都曾对他的到来抱有好奇和疑问。“其实很好理解,当医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光鲜,工作忙起来不比工厂轻松。”李懋说,毕业实习时,他目睹了资深医生是如何扛着高压24小时待命。经历考研失败后,他把“回炉班”当成了一种新的职业尝试。当看到只比自己大2岁的带教老师,用1小时时间完成学员1天的工作任务时,他更是深受震撼,切身理解了“职业无高低,行行出状元”。
李懋学习期间制作的零件。受访者供图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分析,从个体角度看,大学生“回炉”主要基于三个动因:一是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对原有学历“含金量”降低的现实回应;二是原专业与就业岗位契合度偏低,导致就业转向技能密集型岗位;三是受“技能意愿”和“就业预期”的双重驱动,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作为补充路径。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回炉学生并非“退而求其次”,而是将“重新获取实用技术能力”作为实现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个人教育选择的“后发性修正”行为。
技工院校和职业学校从业者,更早感知到这一苗头。杭州萧山技师学院韩瑞生发现,近几年,经常有同事家的孩子选择利用寒暑假到学校学技能。职校和技校的吸引力在提升,录取分数体现得最为直接。去年,全校录取最高分达到了595分,这个分数已够得上杭州不少重点高中的门槛。
“大学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这两年的技术提升,本科生毕业时可能更具竞争优势。”韩瑞生介绍,为了给学生高质量就业“铺路”,学校打造了就业“百千万”工程,目标结对100家企业,提供1000个岗位,月薪过万。目前学校已与20家企业签约,对“回炉”的大学生会进行先推、优推。
此外,在社会层面,大学生技师班毕业生取得技师证书后可申请杭州萧山区F类人才资格,享受2000元/月租房补贴,最长可享5年,与硕士研究生同等人才待遇。这一政策让技能人才享受到“真金白银”的红利,为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那么,技能成长的通道和学历晋升的通道真的能“等值同效”吗?大学生技能提升,能从现象固化为可持续的人才培养路径吗?
一些国家已经先走一步:德国“双元制”因其实现了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近年来更在数字化和工业4.0领域深化,吸引了更多有志于技术创新的年轻人;
美国强调“重回制造业”和“技能优先”,社区学院与谷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合作推出短期技能徽章项目,众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进入社区学院或认证机构学习特定技能,以快速适应就业市场;
新加坡则大力推行“终身学习”和“技能创前程”计划,鼓励各学历背景的工职人员重返校园学习特定数字化技能,以应对产业转型。
“各国大学、企业在线平台,都在探索推出‘微专业’‘微证书’,发展短期、模块化的技能认证,构建与传统学位互补的“能力货币”体系。”周国平说。
“二次毕业”后,往何处去?
“有没有已经上岸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单招的小伙伴,想问问就业咋样。”9月18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帖子下40余条留言,大部分都是寻找“过来人”的观望者。今年并不是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次面向本科毕业生招生。2024年,该校已面向本科毕业生招收动车组检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招生人数为70人。
学一门“硬通货”的手艺,收获一份符合薪资预期的工作,寻找到人生新的可能性……这些入学之初的期待,在几个月至两到三年的学习期后,能否兑现?“二次毕业”后,主动脱下“长衫”的本科生们,往何处去?
不少面向大学生招生的职业技术院校以及相关企业,对“回炉”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很看好。在杭州萧山技师学院的开班典礼上,学校的深度合作伙伴、胜达集团常务副总裁孙俊军现场承诺,胜达集团将为大学生技师班预留工程师职位,并提供与本科生相当甚至更高的薪资待遇。
除了直接就业,一些学生已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从“回炉班”毕业后,邵辰涵回家继承家业,没过多久又与人合伙开办了金华天辰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主要承接大型机械零件精密加工业务,多次承担上市企业的加工订单。
他与职校的缘分并没有因此中断,反而形成了一种比本科院校更长久的羁绊。“很多时候,老师不仅仅是老师,更是我在这行的人脉。”邵辰涵说,企业在实际运行中遇到技术或制度管理上的难题,他都会给诸葛老师打电话咨询。
第一次接到单子对外报价时,诸葛俊科成了他求助的第一人选。“不止教技术,我们也很乐于向年轻人传授行业经验。”在诸葛老师的专业指导下,邵辰涵顺利拿下大单。此后,无论是企业招兵买马,还是谈生意促合作,在职校积累下的“人脉”始终在发挥作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按照原定规划走上了新的职业道路。乐晨毕业后,在金华本地找到了一份精密机械加工的工作,他在“回炉班”学到的技术顺利派上了用场,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压力。“这个岗位要制定整个工厂的生产计划,是产品是否合格的把关人,责任重大。”带教他的师傅50多岁了,他评估乐晨的工作水平,至少需要一至两年的锻炼,才能完全胜任。
“那段学习经历,给了我一个了解新行业并继续深耕的机会。但是否开启这个机会,我还是要综合考虑。”上岗3个月后,乐晨最终选择了离职,在家人推荐下,回到湖北老家的县级医院干回了老本行。老家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熟悉的环境、家人朋友的环绕,让他对眼下的工作更加有归属感。
回头看,他并不觉得“本升专”是一条“弯路”。“它让我认识到,无论任何行业要做好,都要认真、踏实、努力去深耕。这段经历,让我在既定的职业轨道中,短暂喘息了一会儿,也看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乐晨说。
“对个人而言,选择的关键在于自我认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问问自己是更享受理论探索和抽象思辨,还是更擅长动手操作和解决具体问题。”周国平建议,如果大学生倾向于“回炉”,要优先选择那些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绑定、实训条件先进、就业出口明确的优质职业教育项目,避免理论空转。毕竟,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