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有风来丨火遍全网的“黄芽消脂方”,效果如何?

字体:
—2025—
10/30
16:32:11
2025-10-30 16:32:11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杨千莹 通讯员 吴煜

  这个秋天,比第一杯奶茶更让年轻人上头的,是医院推出的中药茶饮。

  继前两年的“乌梅汤”火出圈后,浙江省中医院的“中药茶饮家族”再度成为焦点——这一次,主角是售价1.54元每帖的“黄芽消脂方”。

  自9月上线至今,黄芽消脂方一共售出近20万帖,稳占新品销量榜首。

  “两周瘦了4斤”“胃口大开”“头发没那么油了”……社交媒体平台上,讨论方子消脂效果的帖子络绎不绝。

  这款看着平平无奇的中药茶饮,真能“无痛消脂”吗?它神奇的“消脂”原理是什么?这款“养生小甜水”,谁能喝?又该怎么喝?

  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黄芽消脂方效果的用户反馈。图 / 小红书

  社交媒体平台上关于黄芽消脂方效果的讨论。图 / 小红书

  带着这些疑问,有风君来到浙江省中医院,试图揭开“黄芽消脂方”的神秘面纱。

  01

  “消脂”原理:脾胃“清道夫”

  看到“消脂”两个字,许多人就误以为这款药方直接作用于脂肪,其实,黄芽的主战场在脾胃。

  作为人体的“后勤部长”,脾胃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身体能够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这个过程叫做“运化”。而现代人久坐、运动少、饮食不规律的生活方式,正在一点点拖垮这位“后勤部长”。当脾胃不堪重负时,无力“运化”的食物和水液就会在体内堆积成湿气,让人感到胀气、四肢沉重,出现消化不良、口干口苦、睡不解乏等症状,小肚子也悄然而至。

  而黄芽消脂方,本质上是一位“清道夫”。

  “不是直接燃烧脂肪,而是通过祛除体内阻滞的湿气,消食化积,重新疏通脾胃这一阻塞的‘物流通道’。”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诊疗中心医师李震远指出了黄芽方的消脂原理:湿气被祛除,积食被清走,脾胃通畅,消化功能增强,身体自然变得轻快。

  因此,许多网友反馈“喝完后胃口大开”,李震远指出,这恰恰是脾胃功能改善的良好信号。“只要正常吃一日三餐,不过量饮食,脾胃功能恢复强健的同时,人体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提高,加之湿气祛除后身体更愿意活动,体重自然会下降。”

  黄芽消脂方原料,均为药食同源。图 / 受访者

  黄芽消脂方的古方“黄芽汤”,是清代医书《四圣心源》中的群方之首,在今年被国家卫健委列为推荐减重代茶饮。浙江省中医院在这张历史名方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改良,最终推出了包含黄芽、山楂、茯苓和薏仁等八味药材的黄芽消脂方。

  “改良之后,它的效果更加温和。”李震远说,经现代化改良后的药方,所有原料均做到药食同源,且因去掉了原方中的干姜,不易导致上火。除健脾祛湿、消食化积外,还有一定的助眠效果,更适合现代人的体质。

  02

  谁能喝?怎么喝?

  “有股麦芽的香气,回甘发甜,完全不同于传统中药的苦涩。”已经买过几十帖黄芽消脂方的余女士这样形容它的口感,“我没有刻意控制饮食,正常吃饭,一个月从112斤掉到109斤。”

  减重之外,黄芽消脂方还给余女士带来了意外惊喜。此前,她每天起床都感觉头晕昏沉、四肢沉重,喝完茶饮后,提早一小时自然醒,却感觉身体特别舒服。

  像余女士一样给出正反馈的年轻购买者还有很多,目前,黄芽消脂方的购买群体有半数以上均在20至40岁的区间。“以一个月为周期,比较普遍的反馈是,在不刻意节食和增加运动的情况下,体重能下降2至3斤,比较明显的能超过5斤。”李震远说。

  然而,效果再好的茶饮,也并非人人适宜。孕妇、哺乳期女性绝对禁用,经期女性建议暂停服用,长期腹泻、胃肠敏感者也需谨慎选用。

  为确保用药安全,省中医院在互联网购药流程中设置了答题初筛环节。用户在购药前需完成4至5道体质测试题,系统通过答题结果初步判断用户是否适合服用此药。一天只有三次答题机会,如果答案不适配,系统会提示“暂时不推荐使用,建议您去医院就诊”的字样,用户将无法购入该茶饮。

  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配药答题界面。图 / 省中医院小程序

  “同时,我们还建了一个咨询群,医生在工作之余回复群内想要购药的用户疑问,让大家在互联网买药也买得放心。”李震远说。

  在服用方法上,医生建议每日一帖,用1至1.5升开水冲煮,以服用两周、停药一周为一个周期,若症状有明显改善,便可降低服用频次。不建议长期饮用,如果症状消失后可以停止饮用。

  李震远特别提醒,黄芽消脂方等中药茶饮不能混用。

  “不同方剂的药性可能互相影响,我们建议一段时间内只针对一个主要问题进行调理。”同时,服用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持规律作息。“茶饮调理只起辅助作用,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仍是改善体质的主要手段。”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中药;茶饮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