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致最近10年,我将对浙江区域经济的追踪研究锁定于“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作为中国改革“常青树”,义乌43年创业发展史令人惊艳。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市场的基石无疑是品类极为丰富、价廉且优质的小商品及其背后强大的传统制造业。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义乌立足“兴商建市”,制订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适时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领域扩展,大力发展优势明显、与市场关联度高的产业。“市场+制造”双引擎奠定了义乌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
如果说义乌是光芒四射的“全能冠军”,那么在其左右,一定会有更多同样熠熠生辉的“单打冠军”。某种意义上,两者交相辉映,无数个“单打冠军”成为“全能冠军”生长最丰沃的土壤。
与义乌山水相连的永康市,便是最经典的“单打冠军”之一。
“单打冠军”永康主打的是五金产业。从传说的轩辕黄帝在永康石城山铸鼎,到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制铜铳,及至宋代之后“补铜补锅,五金工匠走四方”,绵延千年。改革开放伊始,永康五金区域特色经济喷涌而起:胡库的衡器,古山的锉刀、剪刀,方岩的刨刀、菜刀,古丽的电动工具,芝英的有色金属压延,以及保温杯、滑板车、防盗门等新兴五金产业风起云涌。1993年,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中国科技五金城”创立,1996年举办首届中国五金博览会,“五金之都”实至名归。
从永康“五金之都”到义乌“小商品之都”,都是从贫困出发的绝地反击,都是中国改革的成功样本。彼此映照之下,其成长路径差异性在于:义乌很大程度上是因市场而制造,永康则是因制造而市场。
在永康和义乌曾经发生的故事,几乎正是浙江各地改革开放早期普遍且共性的历史逻辑,它们共同的经济学概念被称之为“产业集群”:嵊州领带、柯桥轻纺、海宁皮衣、嘉善胶合板、织里童装……据官方统计,到2000年,浙江88个县(市、区)中,共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519个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涉及175个工业行业、23.7万家企业。有52个产业集群生产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30%以上。这519个产业集群平均每个集群的年度产业规模为11.5亿元,其中,年产值10亿至50亿元的集群118个;50亿至100亿元的集群26个;100亿元以上的集群3个。全省有1/3县(市、区)产业集群经济产出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
浙江绝大多数产业集群胎动于上世纪80年代甚至70年代末期——南部、中部的温州、台州、金华等地相对早于浙江北部,90年代普遍显山露水,爆发出拉动区域经济的强大活力。有学者将产业集群与以产权清晰为特征的民营经济、以专业市场为主要载体的市场体系,并称为创造浙江奇迹的“三宝”。理论界对浙江产业集群提出过许多有趣的形象概括,比如“小狗经济”“群狼经济”“企业簇群”等。但使用最多且为官方高度认同的说法,则是“块状经济”。
在浙江,“块状经济”是市场经济物竞天择的结果,是民众为摆脱贫困基于文化、传统、历史禀赋的必然产物。早期呈现强烈的自发形态,地方政府随后纷纷以行政力量加以自觉行为的扶持与推进。“块状经济”百花争艳、活力勃发,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由于草根崛起、起点很低,普遍属于日用消费品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甚至出现了阶段性的假冒伪劣。
又过了20年,浙江区域经济体量变得更大了,体质更强了,可谓日新月异、地覆天翻。欣喜之余,我在全省调研、观察间亦发现,有些与浙江相伴相生的地方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日渐式微或淡出,有的县市区域经济的面目变得模糊、出现趋同化迹象,政府行为导向强烈的光伏、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似乎成为竞相追逐的标配。曾经低小散、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产业向高精尖转型暗合了时代变迁的节奏,但这是否就是答案的全部?
在永康,我们找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2024年,永康GDP增至836亿元,连续18年入围全国百强县,连续4年跻身全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前30位。永康的核心主导产业依然是五金: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048亿元,五金业占比始终高达80%以上;拥有五金生产企业超3万家,五金产品种类达万余种,形成了全国市场占有率70%的门业、80%的杯业、40%的电动工具等八大产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定永康为“世界级五金产业集群”。
关键在于,今日永康之五金产业与彼时已完全不同。其间最重要的变量无疑是数智化科技进步。以人工智能为例,截至目前,永康已建成省级未来工厂2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7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逾20家。如保温杯企业哈尔斯引入通义千问大模型,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智能决策;电动工具企业三锋实业应用AI设计系统,快速生成产品原型并完成仿真测试。在2025中国五金博览会上,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示区,钛材料餐厨用具、智能分齿机、遥控割草机等与粗陋笨重传统印象迥异的创新产品令人大开眼界。
值得关注的还有,永康五金产业数智化科技进步摒弃了狭隘封闭的意识,而是在宽阔的国际化维度上真正实现了“让永康五金走向世界,让世界五金汇集永康”。目前,永康五金产品远销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北美、中亚、非洲建成海外品牌基地6个,布局销售终端550个,对标全球、全球领先已成为企业共识。
“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开放,后劲在科技”,数十年来,永康是这句话坚定的践行者。永康的产业发展告诉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要正确理解与处理好高精尖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的辩证关系,不盲目攀比所谓高科技产业,而是遵循市场规律,扎实做好高科技应用;二是产业转型升级要坚持在地化原则,小步快跑,积跬步至千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令人振奋。同时,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也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一定禀赋条件,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行性,《建议》稿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引导大家科学理性、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这对我们很有启示,如具体到人工智能,《建议》就指出,要抢占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永康五金产业延续千年,当下更以脚踏实地探索高科技应用推动产业升级,其实践路径对其他地方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胡宏伟,浙江工商大学战略企业家学院特聘院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