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用专业与温情暖透夕阳 东阳“小周”14年守护409位老人

字体:
—2025—
11/17
09:40:53
2025-11-17 09:40:53 来源:金华日报 记者 黄娇丽

  “王阿婆,您的养老消费券申请办下来了,每月最高能减免800元。”连日来,东阳市社会福利院老年部主任周国琴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办理养老消费券手续。作为负责人,她梳理老人信息、联系并指导家属手机申领,完成消费券结算,让老人和家属省心省事,确保惠民政策精准落地。从2011年转行成为一线护理员,到如今统筹老年部工作,14年间周国琴用专业与温情守护了409位老人的晚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养老服务的初心。

  从一线到管理

  把“良心活”干成“放心活”

  1978年出生的周国琴是土生土长的东阳人,2011年,33岁的她经同事介绍转行进入养老护理行业。“当时就觉得这是份能帮人的工作,没想到一干就扎下根了。”回忆职业起点,周国琴坦言,最初面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日常护理,也曾手足无措,但院长的一句“养老是良心活”让她记了一辈子,也成了她日后工作的准则。

  这份“良心活”,周国琴干得格外较真。

  为了给老人更专业的照护,她从一线岗位起就坚持学习,不仅按要求逐级考取养老护理员证书,更自掏腰包1.6万元,利用业余时间5次赴杭州师范大学参加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进修。

  即便2020年11月走上管理岗位,她的学习脚步仍未停歇,这份执着让她成为东阳市第一届养老护理员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顺利晋升为当地为数不多的养老护理二级技师。2023年,她自考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日常更是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学习充电。

  “服务工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现在老人和家属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比他们想的更专业。”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以心换心

  细节里藏着守护温度

  无论是一线护理还是统筹管理,“细节”与“共情”始终是周国琴的工作底色。

  14年来,24小时待命已是她的工作常态,无数个日夜,她用专业与勇气筑牢老人的“安全防线”:一线时,徒手伸入突发抽搐的陈阿公口中防止其咬伤舌头;深夜值夜班,因听到异响及时排查,救下厕所摔倒的葛阿婆夫妇;担任主任后,中午值班遇王阿婆脑梗倒地无呼吸,立即跪地进行心肺复苏,直至老人恢复呼吸。“有一次发现老人没拿门口的水壶,进去以后发现他原来摔了一跤,多份警觉就多份安全。”她总这样提醒团队。

  曾经,有老人因前列腺问题产生异味,家属坚持让其住自理区还对工作人员恶语相向,周国琴组织工作人员增加清洗与通风频次,用细致服务化解矛盾,工作赢得认可。“把老人当孩子养”是她的口头禅,面对情绪多变的老人,她总换位思考:“要是我老了,希望别人怎么对我?”这份真诚让老人们亲切地喊她“小周”。

  护理团队每个月对老人房间全面排查,过期药品、锋利工具、松动扶手都逃不过排查视线。如今福利院老年部172位老人的饮食偏好、过敏禁忌、作息习惯,团队做到尽可能掌握。

  传帮带育新人

  让温情与专业薪火相传

  走上管理岗位后,周国琴把更多精力放在传帮带上,每月组织涵盖鼻饲护理、心肺复苏、沟通技巧等内容的培训,至今已累计60余场。

  她把家里的床单、被套带到院里当教具,自费采购教学用品,甚至让家人当“模特”配合练习。在她培育下,团队33名护理及后勤人员持证率100%,培养出5名二级技师、15名高级护理员,带领团队两次斩获东阳市养老护理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

  工作之外,她还带着孩子走进乡村敬老院和山村,将敬老爱老的温情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如今,“浙江省最美养老护理员”“浙江省优秀养老护理员”“东阳市技术标兵”等荣誉称号见证着她的付出,但周国琴心中最珍贵的是老人们的认可。

  近期,整理材料时她翻到了一封手写信。“小周,你去学养老护理是做积德的事,要好好学,我们都信你。”这是一位曾住在福利院的老人得知她自费进修后所写,字里行间的信任与鼓励,让她红了眼眶。

  “看着老人们安享晚年,所有付出都值得。”周国琴说,她盼着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护理行业,用专业与温情共同守护这片“夕阳红”。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守护;夕阳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