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浙江3位刚刚入选的中科院院士,在哪些领域做了贡献?

字体:
—2025—
11/21
16:11:18
2025-11-21 16:11:18 来源:潮新闻 记者 王湛 何冬健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申有青,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胡海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三位新当选院士,都在哪些领域做出了贡献?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科研工作亮点。

  申有青简介: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山东日照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申有青三十余年来致力于高分子合成与递药系统的创新研究,设计“电荷反转”高分子等肿瘤刺激响应性新载体,发明树枝状大分子的高效合成方法学;创立“转胞运介导肿瘤蓄积与渗透(TAEP)”的主动递药新机制,突破制约递药系统疗效的瓶颈;发现电荷反转高分子皮肤渗透新机制,首次实现高分子无损透皮递送药物。

  申有青科研亮点:

  癌症是人类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二高的疾病。

  肿瘤靶向递药是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癌症治疗手段,顾名思义,科学家们希望将装载有纳米肿瘤药的“包裹”精确递送至肿瘤细胞位置,并将其彻底清除。但现实情况是,传统递药系统的肿瘤靶向效率极低,靶向治疗的疗效有限。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申有青带领项目团队,从设计合成医用功能高分子入手,发现了肿瘤主动“索取”药物的肿瘤主动递药新机制,构建了智能递药系统,克服了“从血管出不来”和“瘤内进不去”两大瓶颈难题,显著提高了靶向治疗的疗效。

  从小动物模型肿瘤的研究提出的传统理论,发现肿瘤毛细血管有众多孔隙,递药系统可以通过这些孔隙“漏”进瘤内实现富集,即EPR效应,研究人员也依此设计了诸多递药系统。然而,临床实践发现,人的肿瘤血管孔隙少,递药系统实际上难以从血管中“漏”出来进而进入肿瘤组织,同时这些递药系统也难以扩散到达瘤内深处。“从血管中出不来”“钻不进肿瘤”一直是肿瘤靶向递药悬而未解的两大难题,严重制约了药效发挥。

  既然递药系统自身的“被动扩散”效果有限,那么能否转换思路,引导癌症细胞进行“主动传递”?从这个思路出发,团队首次发现了高分子触发细胞转胞运的现象,即细胞可以主动吞噬高分子载体,然后再从其它部位将其吐出去。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团队建立起肿瘤主动递药机制。与传统递药系统截然不同的是,曾经只是被动等待的肿瘤细胞被激活了,它们不仅会主动将血液中的递药系统抓取到肿瘤组织中来,而且在自己“饱餐一顿”之后,还乐于将药物“分享”给其他肿瘤细胞。而曾经大费周章地在血液中寻找通往肿瘤组织入口的递药系统,现在可以轻轻松松地“钻”进敌军内部,并将肿瘤细胞一网打尽。由此,肿瘤靶向递药获得了变革性的疗效。

  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团队也将视野延申到开发合适的高分子递药材料上,为规模化生产铺平道路。载体结构明确、无毒且能规模化生产是临床转化应用的关键。作为分子结构明确的单分散合成高分子,树状高分子是理想的递药载体。但传统树状高分子的合成基元反应效率低、副产物多,导致其纯化困难、单分散高分子产率极低,无法规模化应用。针对这一难题,团队提出了不对称单体对‘正交双点击反应’的树状高分子合成新方法,简化了合成步骤,提升了产率和合成效率,并显著提高了高分子结构的精准性。据了解,利用新方法,第五代树状高分子在一天之内就可以合成。

  在新机制的指导下,团队还利用载体材料构筑起高效递药系统。为实现肿瘤靶向递药的疗效最大化,在解决了两大瓶颈难题后,团队还梳理出包括血液循环、血管外渗、瘤内渗透、细胞摄取和药物释放在内的五步级联过程,详细阐明了高分子载体尺寸、表面电势、稳定性等纳米特性与各步效率间的关系,揭示了各步对纳米特性的矛盾要求。并提出了通过载体性质自适应将递药系统各功能进行集成和协同的原则,建立起载体性质调控方法,实现了递药系统的功能集成。

  蔡秀军简介:男,汉族,1963年11月出生,浙江温岭人,民进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202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蔡秀军长期致力于腹部疾病微创诊治与创新研究,在微创器械研发、技术创新、术式创建与智能诊治方面取得了原创研究成果。

  蔡秀军科研亮点:

  蔡秀军1963年出生于浙江温岭,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农村缺医少药,不少乡亲备受疾病困扰。耳闻目睹了这一切的蔡秀军在1981年高中毕业时,毅然报考了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立志成为一名好医生。1986年毕业后,蔡秀军被分配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自此开启行医生涯。

  1996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开业运行2年之际,为发展壮大普外科,从浙医二院抽调了一批专家。自此,蔡秀军踏上了邵逸夫医院普外科的拓荒之路。
  蔡秀军的临床方向是将腹腔镜技术用于肝癌切除手术。那时,国内外都没有专门用于腹腔镜肝切除的手术器械,为了研制出这款解剖器,他前后花了约3年时间、画了四五十张样稿之后,这款解剖器才最终定型。如今,这款“腹腔镜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及之后创建的腹腔镜刮吸解剖法切肝术已在国内外数百家医院应用,并被编入美国外科学院手术教材。

  沿着这一创新路径,蔡秀军接连创建了腹腔镜区域性肝脏血流阻断技术、腹腔镜冲吸钝性解剖法显露“三管”结构技术,首创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并于2005年3月实施了我国首例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2013年7月,蔡秀军履新邵逸夫医院院长。彼时,智能手机日趋普及,他意识到必须借助互联网科技的力量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2014年,他提出“未来医院”的概念,带领邵逸夫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始智慧医疗领域的创新探索。不久,“互联网+”覆盖了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患者带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包括移动挂号、智能导诊、智能分诊、在线报告查询、在线支付等所有就医环节。2015年,全国首个以实体医院为背景的智慧医疗云平台“邵逸夫互联网医院”建成,目前已累计接入国内医疗机构7800余家,40多万名医生活跃在该平台上,患者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2023年2月,在5G网络的加持下,邵逸夫医院钱塘院区院长助理、普外科主任医师梁霄通过国产原研微创手术机器人操作台,为千里之外的新疆患者成功实施了胆囊切除术。这是中国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胆囊切除术。
  4个月后,两地又成功联合实施了难度更大的全球首例5G超远程机器人肝脏切除手术。相隔数千公里的浙江、新疆两地医护团队再度携手,树立了我国肝胆外科新的里程碑。

  胡海岚简介:胡海岚,女,汉族,1973年9月出生,浙江杭州人,九三学社社员。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主任。202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海岚长期致力于情绪和社会行为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研究,尤其在抑郁症的基础机制与转化研究上取得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

  胡海岚科研亮点:

  提及现代社会影响人类生活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我们难免要将目光转到抑郁症——这一困扰全球科学家多年的“情绪密码”上。

  公众对于胡海岚最深刻的印象,可能也在于她对该疾病的研究。

  2018年,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上同期刊发她与团队的两篇长文,在学界引起轰动。通过对化合物氯胺酮的研究,团队在揪出真正导致抑郁症的“元凶”这个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有科学家评价,这项研究“突破世界性难题”。

  “大脑当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团,它在介导负面情绪当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也把它叫做大脑中心的‘反奖赏中心’。”胡海岚说,团队发现在抑郁状态下,这个小核团内的活动产生了异常,或者说是进入了特别高的放电状态。而这样的一种“反奖赏中心”的过度激活,它的后果就是对大脑奖赏中心的过度抑制,而奖赏中心是产生多巴胺、五羟色胺这些核快感、心快感,以及奖励感受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源泉。所以这可能是人进入抑郁状态的原因。

  同时团队也发现氯胺酮能够快速起效,是因为它能够很快地阻断“反奖赏中心”过度的放电或者过度的活化状态,从而起到一个开关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两三个新的不同的分子靶点,它们可以作为潜在的抗抑郁药物的靶点。

  “我们基础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发现氯胺酮不是团队做转化应用唯一的选择。”胡海岚说,所以团队目前的研究跟应用相关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跟国内外其他的实验室合作,希望对氯胺酮在分子结构上进行改造,保留它抗抑郁的作用,去除它的成瘾性,或者是其他的副作用。第二个方向是做靶点的拓展,至少有一个分子靶点和氯胺酮的靶点都是在同一个通路里面起作用。

  “我们预测阻断这个靶点之后也会有抗抑郁的效果,针对这个靶点临床上现在已经有药物治疗别的疾病,我们两三年前已经和临床团队开始了合作,用老药新用的思路来治疗抑郁症。”胡海岚说。

  在科研领域,百折不挠不是一个比喻,而是现实。胡海岚非常认同一个观点:如果试验50%都是预期结果的时候,就应该放弃这个课题,因为它不够创新。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实验室里,胡海岚每天70%以上的时间,都在面对实验的失败——或者说是暂时的不成功。正像她说的,“韧性的锻炼也是科学家的基本功”。

  日复一日的研究与学习,从没让她觉得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这位高中时代获得浙江省物理竞赛第三名、保送至北京大学的“学霸”,对科学有着非同寻常的兴趣。“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国家和社会资助着我们,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胡海岚说。

  当胡海岚的研究生又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一位学生用了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幸福”。“胡老师是我能接触到的人里面最令我佩服的。我佩服她并不只是因为她所获得的成就,更是因为我亲眼目睹、感受到她工作的勤奋、对待科研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新知识的好奇,以及她在生活中的自律。”在她研究生的眼里,胡海岚不仅给予自己在科研道路上一个光明的开始,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气、信心以及方法。

  科研有它自己的规律,有时候可能一下子就做出了突破,但很多时候是漫长的探索。胡海岚认为:“科研就像不知道终点在哪里的马拉松,你要调整好自己的节奏,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有同伴一起,有时候也要一个人孤独地坚持。虽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总能让你充满希望。”她是这样告诉学生的,也正是这样在做的。

  (部分资料来自:新华社客户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院士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