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的师生们走进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实践。他们以竹为媒,通过体验非遗竹笛制作,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在竹韵中接受清廉教育,体悟清廉之风。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党性教育课。
以竹会友:春耕节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
紫荆村,坐落于余杭区中泰街道,因盛产苦竹而闻名,是省级非遗传承项目中泰竹笛的主产地,其竹笛产量占全球85%的份额。恰逢紫荆村第二届“春耕节”开幕,文旅学院“党建红”师生团来到这片竹林深处的村庄。此前,学院师生已多次来访,与优秀校友、紫荆村职业经理人朱丹对话,探索校地合作的可能性。
活动中,文旅学院党委书记范芸芸为紫荆村“实践教育基地”授牌,并表示:浙江外国语学院文旅学院依托“专业+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将助力紫荆村文化传播走向世界,同时也希望借助村庄的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实现双赢。这为文旅学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实践平台,将课堂知识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
竹笛声声:非遗文化唤醒民族记忆
走进中泰竹笛展示馆,师生们在朱丹的讲解下,穿越竹笛9000年的历史长河。从农耕时代的田间乐器,到被神舟十三号带上太空的文化符号,竹笛承载了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韩国留学生惊叹“9000年”的悠久历史时,入党积极分子李山河自豪地说:“竹笛声声唤春来,它不仅是乐器,更是农耕文化的缩影。”朱丹还生动讲述了“笛二代”“笛三代”们在专业深造后返乡创业,用竹笛吹响乡村振兴动人旋律的感人故事。
这一幕让文旅学子们深受触动。他们不仅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更从中体悟到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融合,这正是文旅学子应该探索的方向和扛起的责任。
竹与清廉:党课赋予文化新内涵
展厅内,旅游会展专业学生党支部书记王化明以竹子的特质讲了一堂“竹与清廉”主题党课。他娓娓道来:“竹子挺直坚韧,象征党员的刚正不阿;中空虚怀,寓意为人谦逊;竹节分明,提醒我们坚守底线;竹林清幽,映照洁身自好的品格。”这堂课将竹子的自然属性与清廉文化巧妙结合,让学生们在非遗中感受到党性教育的温度。
范芸芸书记强调,当前学院党委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促”,抓党风促院风正师风带学风,引导党员、干部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推进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和青年学子也要积极行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大一学生许紫玲感慨:“这是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竹子的品质让我更加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信念。”
劳动铸匠心:竹笛制作体验成长乐趣
在非遗竹笛工坊,师生们卷起袖子,在工匠师傅的指导下体验“选竹—制膜—调音”的全过程。一根根普通的苦竹,经过耐心打磨和调试,化作悠扬的乐器。有的同学不仅自己动手,还指导国际友人更好地完成制作,分享劳动的喜悦,“通过这次体验,我不仅感受到非遗的魅力,还明白了劳动教育的意义。”
摄影爱好者周祺航和原静怡忙着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细节。他们表示,能近距离接触非遗制作的机会难得,要用影像留下这份文化的温度。一颗颗信念的种子,在劳动中悄然萌芽。
竹韵育人:非遗与清廉共鸣未来
返程途中,竹笛声在车内回荡,文旅学子们意犹未尽。此次紫荆村之行,以竹为纽带,不仅让他们解锁了竹文化的“N”种玩法,更在非遗传承中感悟清廉之风,在劳动实践中汲取成长力量。
未来,浙江外国语学院文化和旅游学院与紫荆村的合作将持续深化,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振兴,让更多学子在竹韵清风中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