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正文

以场景智能重塑机器人产业基因 解码杭州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字体:
—2025—
08/08
14:13:13
2025-08-08 14:13:13 来源:浙江在线 通讯员 刘炜彬

  日前,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由杭州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机器人乐队合奏歌曲,引来众多观众的围观。这是该中心宋伟教授带领团队攻克超轻量仿人机械臂、高速高可靠灵巧手、臂手协同轨迹规划、曲谱智能解析等技术的最新成果。

  图:创新中心自研的“和璇机器人乐队”

  自2024年8月揭牌以来,这个由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余杭区政府共建的创新载体,以“场景智能”为核心,走出了一条“技术-产品-生态”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之路,为全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浙江样板”。

  浙大基因+区域生态的“化学反应”

  作为校地共建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模式打通产学研壁垒——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提供基础研究和人才支撑,余杭区政府注入政策和产业场景资源,双方共建高能级研发平台。

  在技术研发上,该中心突出产品导向与工程化落地,围绕产业需求来定义技术需求;在人才使用上,建立灵活用人机制,鼓励中心员工兼职参与企业研发,加速技术产业化;在绩效管理上,倡导以实际贡献论英雄,突出创新实效和市场价值。

  “校地合作模式突破惯性思维重构了科研流程,改变了传统科研单位以单点技术突破为主的科研思路,以真实产品目标来定义技术需求,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海创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朱世强教授表示。

  让技术在真实需求中“生长”

  基于浙江大学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该中心以场景智能为牵引,以“最强大脑”为支撑,推进解决机器人落地应用难题。与传统人形机器人追求本体稳定外,这里的研发更关注“机器人如何像人类一样思考与行动”。

  针对工业场景,该中心与诺力股份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自研的“防爆复合机器人”,实现化工厂的有毒气体的无人检测;针对家庭陪伴场景,该中心自研了首款家庭陪伴机器人,依托多模态感知和交互系统,结合情感计算引擎和大模型的理解与决策,实现自主识别、自主决策、自主成长等智能体自主行为能力;针对娱乐场景,强化“科艺融合”方向的探索,以“AI+机器人+艺术”的多领域交叉,拓展技术应用边界,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美学标准,共创“机器人大世界”。

  “我们以场景智能为抓手,以场景智能带动机器人产业发展,我们更注重由场景任务定义的机器人功能,而非形态。”创新中心副主任宋伟表示。

  从“单点突破”到“雨林效应”

  当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正从单一设备竞争转向生态体系博弈。围绕“技术 - 场景 - 产业”,该中心打造研发总部和生产基地互动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研发-转化-应用”的创新链,涵盖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整机和机器人应用的创新生态体系,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月22日,创新中心与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签约,共同培养人才。

  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引育机器人的企业数量为29家,其中成熟企业或国高新、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为10家,如创新中心引育的微分智飞,主攻之智能无人机这一赛道,仅成立一年就进入了准独角兽行列。

  “我们希望以AI赋能情感,用科技传递温度”。创新中心总工程师谢安桓表示。其牵头带领的研发团队仅用10个月时间,就开发出了国内首款包含多模态感知理解、长短记忆的情感计算、拟人化的人机交互引擎等技术的家庭陪伴机器人。

  浙大的机器人“最强大脑”遇上余杭创新创业的“产业良田”,一场以场景智能重塑机器人产业基因的变革正在进行,创新中心的“余杭故事”,也加速演变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国范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机器人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