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网络段子也是一剂抗疫“良药”

字体:
—2022—
12/23
10:06:54
2022-12-23 10:06:54 来源:浙江在线 陈汉滨 沈韩宇

  如果被问到“过去这半个月,网上最‘红’的人是谁?”部分网友或许会回答“杨过(谐音阳过)”……

  防疫措施优化调整以来,与朋友圈集中“晒阳”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诸如此类的段子。统计数据显示,11月18日至12月17日,搜索引擎新收录“疫情段子”相关网页540万个,网友关注度环比增长369%。

  一方面是仍在增长的病例数字,一方面是大量网友自发造梗的网络段子,这在前两年甚至是再早几个月,或许都难以想象。看似矛盾背后,原因何在?

  一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看网上流传的涉疫段子。

  ——自我调侃型。这类段子多以“第一人称”发表“新冠体验”,如有网友通过谐音总结出“得意阳阳(洋洋)”等新词,大意为“现在阳了后很得意,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便是发个朋友圈”;还有网友戏称患有“幻阳症”,指“身边的同事朋友纷纷发烧,总感觉自己也阳了”。

  ——“网络锦鲤”型。这类段子多以表情包等形式在网络流传,网友“接力”转发,希望能够“躲避病毒”。除了“杨过”,出镜率最高的当属金庸笔下的“郭襄”——微博同名话题一度登顶热搜。此外,把得过新冠后康复或者再次转“阳”的人,分别称为“杨康”和“王重阳”,一众武侠角色也被网友盯上,遭遇各类“花式解读”。

  ——“段子斗争”型。这类段子以批判、驳斥错误观点为主,形式较为轻松。如针对“阳过阳康王重阳,早阳早好早安生”等“顺口溜”,网上对应出现“早阳不如晚阳,晚阳不如不阳”等段子。另就抗疫“责任划分”,有网友将国家比喻为“男朋友”,戏称“抗疫三年,国家承受着我们的质问:你凭什么管我?我说让你不管我,你就真的不管我了?”以段子的形式,说明“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科普解读型。这类段子以官方“科普”为主,将“长篇大论”的内容提炼出精华。比如,深圳卫健委借用“以前买菜等封控,现在囤药等发烧”段子来科普“特殊时期居家用药安全提示”,以防“还没感染新冠就吃进了ICU”;对于大众关心的“抗原自测是否有用”等话题,直接在封面图上给出答案,“有用,跟领导请假用”。

  二

  疫情暴发以来,涉疫网络段子就随之伴生。相较过去的谈“阳”色变,以近来涌现的这些段子为代表,背后折射的社会心态,实则发生了诸多变化。

  从“紧紧抱住我的小绿马(谐音绿码)”,到“成为领头羊”,再到黄桃罐头被抢购背后“桃寓意逃,病毒见了自会逃之夭夭”等解读,是公众自我调解的行为映射,亦是对“我们终将战胜疫情”的信心,更添一份“抗击病毒”的勇气。

  从“阳过”的病耻感,到主动总结“喜羊羊”(无明显症状)、“懒羊羊”(浑身酸疼)、“暖羊羊”(持续低烧)等感染后的系列表现,背后是网友对病愈历程、治疗经验等方面的清晰认知,更添一份“正视病毒”的朝气。

  从“疫情前:我听着风来自地铁和人海,疫情后:我排着队等着核酸的号码牌”,到“我确诊过九次,我练九阳神功。我九次筛查都阴性,我练九阴真经。”面对不同的防疫形势,公众拥有愈加从容、淡定的心态,更添一份“战胜病毒”的底气。

  三

  大众心态是在发生变化。说是“苦中作乐”也好,“战略上藐视敌人”也罢,在大家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新阶段,涉疫段子起到为网络舆论场“舒筋活络”之功效,不失为一剂提振精气神的“良药”。

  ——建立共识。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后,“春运将出现‘亿阳迁徙’(谐音某四字娱乐明星)”等段子集中出现。借助这些段子的传播,新冠病毒得以进一步脱敏,舆论对后续疫情高峰的预期逐渐形成。

  ——缓解恐慌。无论何种段子,娱乐性始终都是最显著的“药效”之一。疫情阴霾下,部分网友用诙谐的语言,讲述感染、康复历程和特别注意事项,往往比单纯的科普更容易被接受,在无形中缓解全社会层面累积的焦虑情绪。

  ——实现互动。段子来自“民间高手”的自发创作,也能为挖掘民意提供不同的观察视角。如“连花清瘟”被PS出咖啡、精酿等衍生产品,反映的其实是大家对医药短缺问题的关注;部分公司因设置名为“阴间”“阳间”的办公场所走红,背后也有关于如何保障企业生产的思考。

  四

  网络段子属于大众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社交货币”,有声音质疑涉疫段子的“副作用”,认为其消解了疫情防控的严肃性,还有观点强调玩梗也要守住底线,万不能“因轻症而轻视,因轻视而调侃”,在段子中放松警惕。

  可以明确的是,数量庞大的网络段子已全面融入日常生活,其全民创造、全民参与属性,决定了部分段子必然是夸张,甚至是不正确的。只是置于现阶段的舆论场上,涉疫段子为凝聚共识起到的积极作用,显然也不能被忽略。在并未造成不良影响的提前下,对于大多数的段子,我们倒也不用太当真,大可一笑置之。

  当然,正所谓“是药三分毒”,段子的创作也并非法外之地,同样存在泥沙俱下等现象。一些段子夹带着片面化情绪,刻意制造恐慌;一些段子经传播后演变为网络谣言,给疫情防控工作添乱……对于此类乱象,有关部门也要及时跟进,让段子真正成为一剂“良药”。

  相信在不久后的将来,我们必将“阳没(扬眉)吐气”“喜弃(气)阳阳(洋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抗疫;网络段子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