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2月21日讯(记者 陈雷)日常通勤乘坐地铁出行,然而出了地铁口,却仍需走上10多分钟甚至近20分钟才能到达目的地,你有这样的烦恼吗?近年来,随着杭州地铁运营总里程的不断延长,地铁成为了多数人的出行首选。今年2月17日,杭州地铁线网总客流突破422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不断延伸的地铁路网便利着市民日常出行,但地铁站点与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却拉扯着市民陷入是否选择地铁的犹豫之中。
正值杭州市两会时间,杭州市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桑万琛带来了关于提升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通达便利性的建议。
桑万琛委员 受访者供图
45%、23%、12%,这是桑万琛和团队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组数据,分别代表着市民选择步行、非机动车(含电动车及共享单车)、公交到达地铁站点的人群比例。“调研统计,选择这三种出行方式的人群合计超过80%,但市民反映三种方式均存在不便之处。”因为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过去一段时间,桑万琛持续关注着这一市民出行痛点问题。
在城市规划工作的调研中,深入街道社区的他收到了不少市民的反映:尽管杭州有了更多地铁站点,但从地铁站抵达目的地的“最后一公里”似乎还不够便利。循着这一线索,桑万琛和团队做了进一步的调研。
“从步行方式来看,很多站点步行的距离较长。”桑万琛以杭州地铁5号线的大运河站为例介绍,该地铁站毗邻运河文旅核心区,但4个出入口均离该区域较远,最近的D口至拱宸桥超过750米,无法满足大量游客点到点的出行需求。
对于选择骑车或公交换乘地铁的市民来说,这两种交通方式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便。对选择骑车去地铁站的市民而言,困扰他们的是到站点后的车辆停放和雨天无雨棚的问题,如杭州地铁19号线的西溪湿地北站F口,因没有配套的停车点,非机动车占道停车严重。
而选择公交换乘的市民则面临着线路少、等候时间长、接驳运营时间不匹配等问题。桑万琛介绍,一般地铁接驳线不超过5公里,很多线路不超过2公里,具有“短、频、快”的特征,但他观察发现杭州公交部分地铁接驳线路长达19公里,这样容易造成候车时间长、早晚高峰运力过载等问题。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桑万琛也带来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应该加强地铁出入口与周边公共建筑的互联互通,一方面,可以在重点站增设或延伸已有出入口,引导乘客直达目的地;另一方面,大客流公共建筑可以增设地下通道,连接地铁出入口。“当然,项目要经过专业评估,并充分挖掘周边居民的需求。”
针对非机动车停车需求,桑万琛建议可以利用站点附近街角空地、绿化等空间增设小规模非机动车集中停车区,同时针对公共自行车推广无桩停车,方便市民停车、还车。“对于接驳公交,可以通过合并、截短、调整走向等方法减少超长线路,加强公交覆盖。还可以通过加密高峰接驳班次,延长运营时间,新增短线接驳,推广招手即停社区接驳巴士和企业定制公交等,提升市民的公交换乘体验感。”
“目前,杭州地铁有250余个站点,‘最后一公里’覆盖了杭州40%的市区人口,45%的工作通勤,提升这‘最后一公里’的通达便利将进一步打通城市与轨道交通网之间的毛细血管。”桑万琛表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