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浙江各地在基层治理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探索、新实践、新成果。
浙江在线11月1日讯(记者 李心怡)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在湖州市德清县,有一群名叫“德清嫂”的调解团队。10年来,“德清嫂”始终践行着"枫桥经验",开展多领域矛盾纠纷排查摸底、调处化解,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成为一道靓丽“枫”景。
把别人的闲事当成自己的事
“您先别着急,这件事儿我们来想办法……”这是姚惠文说得最多的一句话。2020年,姚惠文从社区书记岗位上退休后,成为“德清嫂”调解工作室的一名专职调解员。
见到姚惠文时,她正对着电脑忙做着一份授课PPT。姚惠文指了指PPT里的案例说:“无论大案小案,背后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关乎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哪怕是一元钱的纠纷,我们也要管。”
“德清嫂”调解团队负责人姚惠文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让姚惠文印象深刻是一个三姐妹赡养母亲的案子,女儿们在照顾老人的方式上产生了纠纷。
姚惠文角色带入,以一位大姐姐的身份与三姐妹谈心、聊家常,一同回忆当事人的母亲是如何带大三个女儿的。走心的调解,让三姐妹的手再次紧紧握在了一起。
练就“望闻问切”技能
在基层服务20多年的经历让姚惠文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面对案例调解,她总能快速找到问题关键点。
找到关键点之后怎么办?“望闻问切呗。”一旁的“德清嫂”陆方琴笑着说,“望”是选择适合的调解员;“闻”是零距离听当事人倾诉;“问”是调解工作的关键,挖掘诉求;“切”是开出调解“药方”。
“大多数矛盾在村里的调解室就能解决。”陆方琴说,通过上门“问诊”、村社“门诊”、镇街“会诊”、专家“坐诊”的“四步诊疗”矛盾化解模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德清嫂”调解团队正在调解矛盾 受访者供图
越来越多人加入德清嫂
穿上玫红色马甲,赓续“德文化”基因。数据显示,“德清嫂”人民调解团队年均调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协议金额超千万元,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2023年,“德清嫂”调解品牌还入选了浙江省新时代“枫桥经验”标志性成果,永久入驻枫桥经验陈列馆。
“爱管闲事”的“德清嫂”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具有专业技能优势的律师、法官、社工等。36岁的陆朱菁是姚惠文的徒弟,两年前才加入“德清嫂”,她说:“以心换心,让群众更安心。”
“德清嫂”的工作内容也更丰富了,她们像一个个织网的梭子,穿梭在社区的大街小巷和店铺中,开展安全巡防、平安宣传,倾听群众声音,编织出一张情理法相融的“安全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