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2日讯(见习记者 汪雨晨)今天上午,“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主题发言”部分在杭州良渚梦栖小镇设计中心举行。多位中外艺术家以“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进行发言探讨。
“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主题发言”部分现场 见习记者 汪雨晨 摄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来自科特迪瓦的艺术家莫合·欸布斯·库塞·玛蒂尔德作为第一个发表讲话的外国艺术家,向大家分享自己如何在中国艺术中获得灵感。
他在对中国书法和国画的学习中不断反省,将中国国画与他所擅长的拼贴艺术手法相结合,最终达到艺术的另一维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他用中文说出这句话作为发言结尾。
发言的艺术家都提到了一个观点——艺术是没有语言障碍的。不同的文明、不同的艺术本质上是相通的,交流促进理解,艺术促进和平。
叙利亚艺术家哈马德·瓦辛也提出了他对中国艺术的发现:冥想在中国艺术创作中很重要。他认为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总会多角度深入思考,中国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沉思的表达。
哈马德·瓦辛认为:“人们相互交流,为跨境的普适文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次的良渚论坛,世界各地艺术家互相交流学习,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哈马德·瓦辛主题发言 见习记者 汪雨晨 摄
现场,不时有艺术家掏出手机拍照、录像,记录同行们的精彩发言。
“这次浙江之行,让我看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如何在浙江落地继而推广到全中国。”泰国艺术家汶光·暖查楞去到了安吉余村,看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农村。随着交流的深入,他不仅只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于中国的社会发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良渚启示着我们,人类对于美和和谐的理解是共通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捷认为,文明需要在交融中进步,在进步中迭代。良渚文明具有强大的营造能力,是与中原文明有着深度交融的开放体系,是推动交流接续向前的动态过程,更是沉淀文明成果的历史坐标。
短短几个小时论坛,来自不同国界的艺术家们依然意犹未尽。虽然语言未必相通,大家还是三五成群相互攀谈,用艺术的语言交流彼此感受,共话不同文明。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