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新职业学徒记丨我当“侦察兵”,体验“无形”气体变“有形”数据

字体:
—2024—
05/03
09:32:27
2024-05-03 09:32:27 来源: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祝依凡

  浙江在线5月3日讯(见习记者 祝依凡)在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员苗彬彬的眼里,自己是一名在特定区域内不断搜索“碳足迹”的“侦察兵”。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然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知道我们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该如何“看”到它的排放量呢?

  正因此,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员这一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近日,记者也化身“侦察兵”,和麦瑞哲(杭州)低碳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员一起,走进企业生产车间,体验如何将“无形”的气体变“有形”。

  带着好奇心 “侦察”企业每一个角落

  按照和苗彬彬的约定,记者来到了嘉兴的一家轮胎生产企业。由于这家企业只涉及温室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今天,我们两位“侦察兵”的任务是实地搜寻这家企业的碳排放来源。

  “戴上安全帽,穿好工作服。车间是一家企业碳排放的‘重头’,所以我们先去那里看看。”当记者询问要带什么工具时,他思考了一会儿说:“带上你的好奇心。”

  在车间门口,三层楼高的机器正发出着巨大的轰鸣声。企业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轮胎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密炼,负责将橡胶等多种原材料混合。而用到的生产设备密炼机也是工厂的“耗能大户”,占全公司用电量的20%。

IMG_3378.JPG

记者跟随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员在车间调研

  “除了电能,它还耗费别的能源吗?这样的机器车间里一共有几台?这一工序用到了哪些原料?”苗彬彬马上抛出了一串问题。正当记者听得迷糊时,他解释道,虽然肉眼看不见二氧化碳的排放,但燃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都是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这些能源消耗量可以通过电力、柴油等形式被清晰地统计。

  这样一来,原本抽象的气体排放量,在每一道工序、每一个设备上就变成了一个个熟悉的数字。“这个好像不难,要不接下来就让我来盘查,你帮我补充一下?”记者自信地提议。然而,想要一处不落地“侦察”到这些数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IMG_3377.JPG

记者跟随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员在车间调研

  在记者依葫芦画瓢地盘查完之后的8个晦涩难懂的生产工序后,车间外驶过了一辆辆货车。当记者转身离开时,苗彬彬却又叫住了记者,向企业负责人提问道:“这几辆车在运原材料吗?运了哪些?通过什么运输方式?运输距离有多少?”

  原来,除了车间内生产用的设备会消耗大量能源外,原材料的运输工具也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比如货车会消耗柴油,海运消耗石油,在盘查时千万不可忽略。

  同时,企业里还有着不少能够抵消碳排放数值的物件。苗彬彬一边环顾四周一边告诉记者,工厂屋顶的光伏以及路边的绿植都是一名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员需要“好奇”的物件。

  “在‘侦察’的过程中,你需要有一双能发现‘碳足迹’的眼睛。”苗彬彬说。

  梳理测算逻辑 为数据找到“安身之处”

  然而,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员来说,实地“侦察”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根据“侦察”的内容,设计出一套能够灵活测算不同工序、不同设备、不同产品的碳排放量的逻辑系统,则更耗费精力。

  第二天下午,记者在公司见到了正在梳理表格的苗彬彬。“我们先根据昨天调研到的材料,梳理各个碳排放环节的详细信息,整理一份初步的温室气体需求调研表后,再填入企业提供的各项能源数据。”

  记者的任务,则是梳理其中一个工厂的生产工序和设备数量的能源数据需求,也是这份表格中最为基础和简单的一步。然而,在分类记录完昨天近一小时的录音后,我还需要和企业提供的23页资料进行对比,检查是否有遗漏和出现差错的环节,仅仅统计一个工厂就花了近两小时。

  “苗老师,整理一份完整的需求表格一般需要花多久的时间?”记者提出了疑问。“上一家企业的表格我做了20多天,期间还要再去实地调研3次左右。”苗彬彬说,表格的内容要不断根据企业实际的情况修改,明确哪些能源数据能够实时更新,哪些需要人工录入,不断优化测算的逻辑。

  而获取数据的过程,则需要单独和企业的各个部门沟通。“前两年我刚入这行的时候,许多人对我的工作不了解,所以我很难立刻拿到全面的数据,得挨个向各个部门去解释我的调研目的。”

  现在,随着减碳降碳的理念逐渐被大家接受,苗彬彬告诉记者,像昨天调研的企业甚至已经装上了能源数据系统,我们可以直接拿到“新鲜”且准确的实时消耗数据进行计算。

  加减乘除 让“无形”变“有形”

  “可是,不同种类的能源数据怎么才能转化成统一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记者有些疑惑。

  苗彬彬向记者展示一份他整理的“排放因子”数据库,上面记满了不同的数字。“排放因子法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的一种碳排放估算方法,也是目前适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的方式。”通过将各类活动数据乘以对应的碳排放因子或碳清除因子,加总之后就可以得到碳排放总量。

  说着,他便举了个例子。假设一家企业一年消耗市电2亿度,生态环境部2023年发布的用电排放因子是0.5703,二者相乘就是这些电力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总额。

  “从第一次实地调研,到最后形成碳管理平台最少需要三个月,开发、产品设计的人员都需要在后期同步跟进。而这个平台生成的碳数据,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实时监控碳排放情况。同时,平台数据可追溯,能为产品出海提供‘碳足迹’的真实依据。”苗彬彬说。

  在他的文件夹里,存放着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为不同企业设计的近30个平台。随手点开一个,就能看到例如碳排组成分析、整体碳排放趋势、各产线碳排放统计等各类数据。“咱们这次也会给这家企业做这样的平台,你看这个,有没有什么直观的想法,可以聊一聊。”苗彬彬把电脑推到记者面前。

IMG_3428.PNG

IMG_3435.PNG

碳管理平台示例 受访者供图

  记者捧着电脑看了几分钟,摇了摇头。“你看,如果没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充分的实地调研,就没办法做成这件事儿。”他笑着说,虽然这个职业看似没有门槛,但真正涉猎其中,就会发现并不容易。

  “虽然现在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员还算是新兴职业,从业人员也并不多。但在我从业的几年里,看到企业也在越来越重视碳管理。所以我相信,未来各行各业对这个职业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苗彬彬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碳排放;企业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近日,记者化身“侦察兵”,和麦瑞哲(杭州)低碳科技有限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员一起,走进企业生产车间,体验如何将“无形”的气体变“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