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签约服务十年,家庭医生还能做什么?

字体:
—2024—
05/24
15:04:25
2024-05-24 15:04:25 来源:浙江在线 见习记者 孙婧宜 通讯员 邢阴平

  浙江在线5月24日讯(见习记者 孙婧宜 通讯员 邢银平)“许医生,这个药能帮我再开一点嘛?”“最近几天晚上睡觉都觉得有点反胃,要不要紧?”5月21日早上10点,记者来到杭州市拱墅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101全科诊室里,大爷大妈们围在自己的家庭医生许丽琼身边,说症状、询病情。

  今年是杭州市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十周年。经过十年发展,以许丽琼为代表的家庭医生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甚至主动与家庭医生签约,据杭州市卫健委透露,目前杭州已有5100多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数达到437.66万。

  当服务队伍不断庞大,服务方式越发便捷,服务内容持续丰富之时,家庭医生服务还能再做些什么?

  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双向奔赴

  70多岁的许爷爷早早来到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年4月,他在大医院做了体检,今天特意把报告带来给自己的家庭医生许丽琼看看,“年纪大了,体检报告看不懂,做体检医院的医生也会解释,但没有许医生这么细致!”

  许丽琼翻开报告指着异常指标逐一分析:是否要紧、诱因是什么、是否需要吃药或后续治疗、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许医生一说,我放心多了,家庭医生好啊!”许爷爷感慨。

许丽琼正给许爷爷分析体检报告 见习记者孙婧宜摄

  “帮助大家判断病情,引导轻症患者居家康复,帮助危重症患者转诊到上级医院,这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作为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家庭医生的服务没有时间界限,除了白天坐诊,在休息时间回复患者留言、上门诊疗,定期随访已成为以许丽琼为代表所有家庭医生及其团队的工作常态。

  说话间,在许爷爷后排队的姚阿姨拉住记者,表达自己对家庭医生的喜爱,“前段时间我感冒了,晚上十点多实在难受,想吃点感冒药,又怕吃了不对路。犹豫半天,我还是给许医生打了电话,许医生却很耐心,还安慰我,真的贴心!”

  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疗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家庭医生蔡鸿鹏回忆,自己也曾在深夜12点接到过患者的求助电话。“紧要关口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庭医生,说明患者对我们更加信任了。”在蔡鸿鹏看来,家庭医生和患者间的关系正逐步变得紧密。

  究其原因,技术和情感是实现家庭医生和患者“双向奔赴”的两大要因。许丽琼告诉记者,多数居民在签约前会先“考验”家庭医生的业务水平,比如,同样的症状和指标,先找家庭医生把脉问诊,再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比对,以此来确定家庭医生的专业能力。

  业务水平过了关,而后就是通过长期服务积累建立起信任感。“与专科医生相比,家庭医生关注的不只是人身上的‘病’,更注重的是‘人’本身。通过沟通,提供个性化指导,让患者感受到家庭医生的责任感,久而久之,患者身体变好了,家庭医生和患者处成朋友,信任也随之建立起来。”蔡鸿鹏说。

  丰富专业技能,做百姓的“医靠”

  当记者来到西湖区翠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区站点时,家庭医生苏鸿坤正通过“家医有约”平台与病人进行线上问诊。作为杭州市第一批家庭医生,他见证了十年来家庭医生服务的发展。谈及变化,他脱口而出两个字——“便捷”。

  苏鸿坤是翠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气王”,2400多位居民慕名而来,点名要他做自己的家庭医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苏鸿坤在欣喜的同时,也有些顾虑。“这么多人,要怎么保证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质量?”

  随着技术发展,苏鸿坤的担忧得到缓解。“以前我们签约都必须纸质签约,随访表也都是用纸质的,遇到危重症患者想要帮他转到上级医院,必须回办公室用内网电脑进行操作,现在手机点点一切搞定,效率大大提升!”苏鸿坤说。

苏鸿坤在翠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区站点坐诊 见习记者孙婧宜摄

  与此同时,在家庭医生模式下,患者的就医过程也不再繁琐。通过电话或线上预约,患者可以直接与家庭医生取得联系,无需排队等候。张女士的女儿今年五岁,平时遇到感冒、发烧、过敏等,她都会第一时间通过线上平台向家庭医生求助。“碰到小问题,跟自己在网上搜相比,家庭医生专业得多,也不用专门跑医院,省时又省力。”

  5月中旬,杭州市西湖区首创的“西湖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居民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小程序,查看个人档案、签约情况、母子健康手册及疫苗接种等相关信息。互联网这条线,连着家庭医生和居民两端,让居民在家就有“医靠”。

  除方式的革新外,家庭医生服务内容也正不断丰富。“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是希望把病人留在社区,如何留?前提是自己‘拿得出手’。”翠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家庭医生王嘉宁认为,这也在倒逼医生提高技能,为此他们做了充足准备。

  “目前家庭医生还是以全科医生为主,一方面,我们鼓励全科医生学习一门亚专长,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吸纳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既全面又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王嘉宁说。

  在2023年年初,浙江省卫健委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治疗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支持退休临床医师特别是内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等医师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要鼓励符合条件的专科医生、护士、慢病专家加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家庭医生服务持续“扩容”,已成大势。

  十年之后还能做什么?

  随着家庭医生服务不断升级,在获得肯定的同时,质疑声也仍然存在。“90后”姑娘陈陈从2022年开始与家庭医生签约,2年下来与医生的联系几乎为0。“家庭医生真的有用嘛?”

  上城区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胡芳也在实践中发现,一般人群,特别是无慢性疾病的60岁以下成年人,对家庭医生服务知晓率不高,这部分人群的签约率不到20%。

  胡芳分析,这种质疑和人群签约率低的原因,来自居民需求。“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在逐渐衰退,发病频率比年轻人高,加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医疗需求和就医频率也相对更高,接触到家庭医生的概率也更大,获得感会更强。而年轻人身强力壮,疾病少,医疗需求少,对家庭医生的感受和了解没那么深刻,遇到问题难免舍近求远,选择大医院。”

  站在“十年”节点上,如何让家庭医生服务更加行稳致远?在胡芳看来,家庭医生服务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从孕期到宝宝出生、成长,再到青壮年、老年,家庭医生能够解决90%的常见健康问题,剩下的10%,家庭医生也可以精准转诊到专科诊疗。“目前家庭医生开通了互联网医疗服务,一般人群可以通过互联网医院获得服务。同样,类似居家失能老人,不方便就医的,也可以通过‘浙里护理’呼叫或者申请家庭病床获得全科医疗服务。”

  采访中,不少从业人员表示,在引导的基础上,也可考虑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保障制度和医保政策,通过更优质的服务和实实在在的优惠,吸引民众了解家庭医生。

  此外,胡芳认为,医防融合也是未来家庭医生发展的重点方向。一方面,对于一些早期的慢性病,可以通过改变患者的生活习惯或提供中医服务延缓进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升民众对预防接种健康知识认知水平,满足公众快速增长的预防接种服务需求,从长远上来守护居民健康。

在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助理正给许爷爷分析日常需注意的点 见习记者孙婧宜摄

  在四季青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一次就诊后,可以得到三张处方,第一张是诊疗处方,第二张是根据患者近期身体状况开具饮食、运动等日常生活建议的健康处方,第三张是结合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等相关信息,全科医生提出疫苗接种建议的疫苗处方。“预防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胡芳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医生;签约服务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当服务队伍不断庞大,服务方式越发便捷,服务内容持续丰富之时,家庭医生服务还能再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