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首超煤电,“风光”如何坐上浙江能源“头把交椅”?

字体:
—2025—
02/21
16:56:27
2025-02-21 16:56:27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李心怡 通讯员 张正华

  浙江在线2月21日讯(记者 李心怡 通讯员 张正华)浙江的能源结构,又迎来了新拐点。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浙江省内电源总装机突破1.5亿千瓦大关,达1.52亿千瓦,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达到5596万千瓦,超过煤电的5380万千瓦。这也意味着,“风光”发电一跃成为浙江第一大电源。

  “十四五”期间,浙江实施“风光倍增计划”,计划风光新能源总量从2020年的1700万千瓦,增加至2025年3400万千瓦。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浙江已提前两年实现了风光倍增目标,截至目前已完成“翻三倍”。

  从传统以煤电装机为主,到风光等清洁能源后来居上成为电源装机的增长主力,“风光”为何能坐上“头把交椅”?清洁能源时代又将走向怎样的未来?

  改变能源电力结构

  浙江是资源小省、用能大省。近年来,以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省为契机,浙江不断优化能源结构。

  从项目审批、资金补贴到并网保障,浙江省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政策,吸引了众多能源企业加大在浙投资力度。目前,浙江拥有光伏规上企业200余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以嘉兴、义乌为引领,多地协同发展格局;风电的产业链配套也持续完整,相继涌现了东方电缆、运达风电等一批上市企业,为浙江的绿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对浙江来说,“风光”新能源的快速增长,不仅改变了能源电力结构,也产生了许多影响。

  “风电和光伏装机快速增长,将缓解浙江的供电压力。”国网浙江经研院电网规划中心主网规划室研究员杨宏基表示,大量新能源发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需平衡的问题,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下对能源电力需求缺口的有效补充。

  他向记者列举了一串数字,以2024年用电需求最大时刻为例,该时刻风光新能源出力突破2300万千瓦,占比接近20%。从电量供应来看,2024年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电源发电量的11.2%。“十四五”前四年,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电量比重逐年提升,风电发电量占比从0.88%提升至2.4%,光伏发电量占比从2.8%提升到5.9%,为电力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在“风光”发电的助推下,相关产业不断完善升级。专家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清洁能源装机总量新增超过7亿千瓦,将带动清洁能源装备市场需求增长2万亿元以上。相应的是,以光伏、动力电池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也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根据《浙江省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浙江力争形成以电池片、组件制造为龙头,集光伏应用产品开发、发电系统集成以及专用辅料、设备制造等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光伏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项目在浙江接连落户,悄无声息中,碳排放降低了,生态环境改善了,浙江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创新“光伏+”新模式 

  与西北地区大规模集中式光伏电站不同,“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天然禀赋不足。然而,浙江这几年不断尝试打破传统光伏发展的路径依赖,积极探索多元应用场景,推动光伏产业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用来养鱼、虾、贝壳等,在温州乐清湾沿海滩涂,一望无垠的光伏“方阵”蔚为壮观。该项目为亨泰55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占用海域面积约2918亩,放眼望去,足足有272个足球场大小。

  亨泰55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 受访者供图

  “去年,该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后,年平均发电量达到3.2亿千瓦时,可满足超8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能为国家节省标准煤9.8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98万吨。”国网乐清市供电公司发展建设部副主任杨斌浩介绍,同时,这种“渔光互补”的模式为当地渔民提供了1000余个渔业养殖岗位,每亩滩涂每年额外创造渔业产值约3000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生态+产业”双丰收。

  由于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较大,存在不稳定性,能源企业还在滩涂旁为光伏发电准备了巨大的“充电宝”——乐清湾共享储能电站,形成了“渔光储一体化”发电项目应用场景。

  另一头,“农光互补”模式也正在之江大地层层铺开。

  眼下,位于金华市金东区的源东农光互补光伏项目正在加快建设,稍陡一点的坡上,昔日大片抛荒的园地,如今被成片的光伏板覆盖,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散发着耀眼光芒。不久之后,这些光伏板产生的光能将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办公楼、居民区等地。光伏板下也将进行黄精、三叶青等喜阴凉且经济价值高的农作物种植,充实老百姓的钱袋子。

  金华市金东区源东农光互补光伏项目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单体农光互补项目,电站建设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光伏电站总装机60万千瓦,计划今年6月份全部建成并发电,预计年发电量可达7.8亿千瓦时,同比火电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22.15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还有更多地区正尝试利用闲置资源变废为宝,探索光伏+、分布式光伏等发电新模式。在温岭石塘,华电200MW滩涂光伏发电项目日前实现并网,预计每年发电量可节约标准煤9.29万吨。在丽水缙云,风光水储能源汇集站破解了偏远山区新能源接入难题;在宁波舟山港,通过在屋顶铺设光伏组件,建设“风光储一体化”电站,年发电量达到161万千瓦时……

  此外,为解决光伏发电稳定性弱问题,国网浙江电力正加快探索储能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宁波、温州、金华等地开展大型储能项目建设,在宁海、缙云等地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有效调节新能源。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将达988万千瓦。

  海上风电“走向深蓝”

  东海的风吹来更多绿意。

  在2024年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中,涵盖10个风电项目,包括象山1号海上风电场(二期)工程、玉环2号海上风电项目、苍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等,这些项目的总装机容量高达2893MW,展示出浙江在海上风电领域的雄厚实力与持续投入。

  台州玉环的隘顽湾海域上,玉环1号海上风电场的风车随风旋转,源源不断地为浙江输送着绿色能源,工作人员正远程对海上32台风力发电机组实时监测。“经过现场调试,目前海上设备一切运行正常,全容量并网首日发电量达到240万千瓦时,经济效益明显。”浙江玉环华电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干江风电场场长乐新荣介绍,这是国内首个采用66千伏电压等级集电线路的海上风电项目,每年可向浙江省提供清洁电能约6.5亿千瓦时。

  这些年,近海风电是浙江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截至去年前三季度,全省已开发477万千瓦近海风电项目,位居全国第四。而事实上,浙江还蕴藏着更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走向深蓝”已成为浙江新的发展方向。

  “浙江深远海风电的年利用小时数可以达到3500-3900小时,相比近海2900-3300小时有所提升,未来单机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深远海发电能力将更强。这将有助于浙江能源保供和低碳转型。”杨宏基告诉记者。

  为了统筹建设开发,海风公司应运而生。去年9月,省能源集团、省机电集团、省海港集团和杭钢集团等四家省属国企共同组建浙江省海洋风电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60亿元,主要牵头开展风电母港项目建设运营、国管海域风电项目前期和示范项目投资建设。

  去年12月底,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在温州市洞头区状元岙正式开工,这将是全国首个面向深远海的风电母港项目。这里的“深远海”,位于国家管辖海域,风电母港则是集聚产业的新型功能港。

  12月底,浙江(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项目在温州市洞头区状元岙港区举行开工仪式 受访者供图

  为了擦亮“海上风电看浙江”金名片,浙江画出了蓝图:

  依托风电母港建设,浙江计划到2030年打造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这样的产业集群不仅服务浙江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还有望服务华东1亿千瓦以上深远海风电项目建设,辐射全国乃至全球更大市场;到2030年底,浙江力争全省海上风电并网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装机占比由3%提高至10%左右,年产绿电700亿度以上,促进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

  当然,从近海、浅海走向远海、深海的过程中,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目前,浙江还存在产业体系不完善、建设运维实施难、核心技术突破难等短板。“风电母港计划集聚海风产业头部企业,以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优势实现降本增效,实现海风全产业链融合与协同发展。”省能源局新能源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规模逐渐扩大、电压等级逐渐升高、距离逐渐趋远……

  如何应对问题与挑战,杨宏基打开话匣子谈了很多,政策引领、技术赋能、内外协同、创新升级……有的是思路,有的是已见效的举措,“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光伏;能源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浙江省内电源总装机突破1.5亿千瓦大关,达1.52亿千瓦,其中,风电和光伏装机达到5596万千瓦,超过煤电的5380万千瓦。这也意味着,“风光”发电一跃成为浙江第一大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