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27日讯(记者 汪雨晨 通讯员 何欢)充电宝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配件。然而,市面上的移动电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可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3月27日,杭州市萧山区消防救援大队设计了四组实验,评估充电宝在不同场景下的耐用性和安全性,揭示充电宝潜在的风险。
充电宝短路:15秒产生大量浓烟和刺鼻味道
充电宝短路实验 图源萧山消防
实验前,消防员将充电宝电池充满电,后使用老虎钳夹住电池的正负极,制造短路环境。15秒左右,充电宝电池就产生了大量白烟,此时能闻到浓烈的刺鼻味道。随着时间增加,使用测温仪记录充电宝电池温度最高达到450℃左右。
如今,不少市民身上经常会带一些钥匙等金属物。充电宝接口处有裸露部分,如果钥匙不小心插了进去,若该充电宝的保护装置不好,便会发生短路,进而发热。消防员提醒,外出时要避免充电宝和钥匙等金属、硬物一同放置,将充电宝放于行李箱中要合理放置。
充电宝受重物撞击、挤压:两分钟锂电池发生爆炸,温度高达410℃
充电宝在受重物撞击、挤压实验 图源萧山消防
消防员将充电宝放置地面,使用消防斧模拟充电宝受外力撞击及挤压场景。首先,消防员使用消防斧背面平面部分敲击两次后,充电宝裂开。消防员再次使用消防斧锐利部分敲击,充电宝瞬间裂开,电池弹出并冒出浓烟。两分钟后,弹出的锂电池发生爆炸,此时温度高达410℃ 。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充电宝的外壳质量不过关,在发生挤压、冲击、针刺或者磕碰跌落等意外情况时,其内部电路易受损短路,电芯可能出现漏液现象,进而触发剧烈的化学反应,导致冒烟、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
模拟夏季汗水浸透充电宝:不到1分钟,电池内部流出黄绿色液体
模拟夏季汗水浸透充电宝实验 图源萧山消防
此举用来模拟夏天时人体大量出汗时、部分带有盐分的汗水进入了充电宝及在潮湿环境下安置充电宝的情形。消防员将充电宝的锂电池放入盐水托盘中,不到一分钟,电池在盐水中开始产生化学反应,盐水逐渐变浑浊,电池内部流出黄绿色液体,并冒出气泡,全过程有轻微吱吱响声。一段时间后,充电宝被腐蚀并散发出难闻的刺鼻味。
消防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充电宝时,应优先选择外壳材质耐用、密封性好的产品。日常使用中,尽量避免充电宝接触汗渍或湿气,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充电宝高温场景:理想工作温度范围在0~40℃
充电宝高温场景实验 图源萧山消防
该项试验是为了模拟夏季或高温环境下,电池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或封闭高温空间内的情景。消防员准备木材等易燃物并将其点燃,将两款不同品牌充电宝放置火源旁。两分钟左右,充电宝电池开始冒烟,后将充电宝放置火源中,充电宝发生爆燃现象。
“充电宝充电时如果放置在被子、盒子等不利于散热的环境,或是暴露在阳光直射的高温区域,都有可能增加自燃爆炸的风险。”钱江世纪城消防员提醒,充电宝的理想工作温度范围在0~40℃,因此,日常存放充电宝时应选择温度适中、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暴晒。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