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生猪“肥膘”如何精准调控?省农科院发布2024年度重大科研进展

字体:
—2025—
04/14
17:59:57
2025-04-14 17:59:57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汪雨晨

  浙江在线4月14日讯(记者 汪雨晨)4月14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2024年度重大科研进展发布大会在杭州召开,会议集中展示了浙江省农科院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些成展涉及水果供应链保鲜、畜产品质量安全、枇杷育种与栽培、菜用豌豆种质资源研究、畜禽呼吸道疾病防控、籼粳杂交稻育种等多个学科领域,涵盖分子生物学领域发现的新机制新理论、重要农产品育种制种的新技术新突破、针对产业发展瓶颈研发创制的新品种新模式等。

发布现场 记者 汪雨晨 摄

  其中,“阐明肠道微生物与猪体脂沉积的关联机制,创建猪‘肥膘’调控技术体系”研究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大家纷纷发问,“猪为什么要减肥?也可以减肥吗?”

  “老一辈人不吃肥肉就没有力气干活,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吃肥肉了。”省农科院质量营养所畜产品质量安全主任肖英平开门见山地指出,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对猪肉的偏好已从肥美转向精瘦。在菜市场上,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瘦肉,导致大量肥肉利用率低,这也是限制地方猪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肖英平举例,中国本土猪种如金华猪、兰溪花猪等,养至12个月时,瘦肉率仅为40%-45%。相比之下,国外引进品种的瘦肉率高达65%-70%,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养殖效益。

  2014-2018年间,畜产品质量安全团队开展了大规模猪粪便采样工作。每天清晨五六点,研究人员就守在猪场,采集猪的新鲜粪便和测定猪的肥膘。通过对数千份样本的分析,他们发现了一类名为“丁酸梭菌”的微生物与脂肪代谢密切相关,皮下脂肪高的猪体内丁酸梭菌的含量就较少。

  2019-2024年间,团队进入验证阶段,他们将分离出的丁酸梭菌与其他营养素组合添加到饲料中,反复进行养殖实验。结果显示,该菌种能减少皮下脂肪,而不影响肌内脂肪。同时,它还能改善肠道健康,抑制病原菌生长。“在金华猪等地方品种中应用后,猪的皮下脂肪降低了8%-12%,瘦肉率提高了4%-5%。”肖英平补充。

  此外,“揭示浆果蜡质与采后品质关联机制,研创植物类天然仿生保鲜全新技术”“育成系列大果优质抗零下9度低温枇杷新品种,拓展了我国枇杷向北栽培区域”“首次阐明菜用豌豆区别于粮用豌豆的群体演化规律,鉴定明确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首次揭示免疫调控关键机制,创新构建畜禽呼吸道病原菌新型外膜囊泡亚单位疫苗”“破解籼粳杂交稻不耐高温、易陈化的难题,育成优质耐逆籼粳杂交稻‘华中优9326’入选全国十大超级稻品种”这5项科研项目也共同获得“浙江省农业科学院2024年度重大科研进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科研;农科院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4月14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2024年度重大科研进展发布大会在杭州召开,会议集中展示了浙江省农科院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