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一线行丨诸暨小村“开蚌一条街”火了!

字体:
—2025—
04/18
11:16:48
2025-04-18 11:16:48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李心怡

  编者按: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课题,也是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改变作风文风的时代要求。即日起,浙江在线推出“一线行”栏目,记者将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生活,脚踏实地采写一批来自基层一线的新闻报道。

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村的“开蚌一条街”火了!

天刚亮,蚌塘水泛着青,几只小船在水面上晃悠,载着外地来的游客。岸边的开蚌摊前,珍珠蚌一字排开,红牌子上标着价码,等待有缘人来揭晓“秘密”。今年以来,村里客流量达到了8万多人次,仅上个清明假期,这条街就开蚌3万余只,村民增收300余万元。

  新桔城村的“开蚌一条街”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新桔城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挨家挨户以养殖淡水珍珠为生。这几年,随着珍珠市场的日益火爆,村民们开始自发探索新的销售路径。转机出现在去年9月,村民们在村道上支起了一排排开蚌摊,形成了“开蚌一条街”,当年为村集体增收超60万元,带动当地50余位村民年均增收超3.5万元。

  游客在塘里捞蚌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老陈,今天又要忙嘞!”隔壁摊的老张笑眯眯地瞅着渐渐多起来的人流。

   “可不是嘛,昨天有个上海来的太太,一口气开了二十个蚌,一心想要找颗‘龙珠’。”正蹲在船头磨刀的陈伟国头乐呵呵地应道。

  这位74岁的老珠农,双手布满了老茧,“40多年前,村里人刚开始养淡水珍珠的时候,哪里想得到有今天这样的景象。”他说。

  不一会儿,一波游客上了岸,手里拎着一桶桶新鲜带水的珍珠蚌。老陈熟练地用刀尖顺着蚌壳缝一挑一撬,“咔嗒”一声,蚌壳应声而开。

  “一颗,两颗,三颗……一共18颗!有3颗是金色的!”一位穿花衬衫的姑娘大喊,紧接着,周围的人“呼啦”一下围了上去。

  游客现场体验开蚌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妈!快看!那边有人开出了心形珍珠!”一个扎麻花辫的小姑娘拽着母亲往人群里挤。从香港过来的金女士也开出了“惊喜”,“好像一朵白雪!80块一只的蚌,开出了500元珍珠的品质。”

  “老板,我也要开这个价位的!”一位叫刘宇清的游客说。

  现场,随着蚌农手里的蚌刀飞舞,惊叹声此起彼伏。

  游客现场体验开蚌 浙江在线记者 李心怡 摄

  取出珍珠后,游客们迫不及待地拿到加工区,制作精美的首饰。“师傅,这颗能做什么?”“给我闺女打个吊坠!”“这两颗配一对耳环正好!”……

  日头渐渐毒了,几个孩子时不时捡起片蚌壳对着太阳照,船夫铜壶里的水“咕嘟咕嘟”响,游客们开蚌开得口干舌燥,两块钱一瓶的矿泉水也卖得飞快。

  那边,村支书正向几个城里人推广“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经。老陈虽然有些一知半解,但他知道,村里能吸引这么多人来游玩,自己的收入还提高了,这条路子肯定走对了。

(浙江在线4月18日讯 记者 李心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诸暨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新桔城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挨家挨户以养殖淡水珍珠为生。这几年,随着珍珠市场的日益火爆,村民们开始自发探索新的销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