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一线行丨汛期到了,余杭智能“双医”上天入水问诊忙

字体:
—2025—
05/15
11:17:05
2025-05-15 11:17:05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计丽艳

  浙江在线5月15日讯(记者 祝依凡 通讯员 计丽艳)今年汛期,杭州余杭的桥梁有了两位新“医生”。从水下桩基到桥面铺装,从单点检测到全域养护,每一座桥梁都能接受“智能问诊”。

这些天,新“医生”们正在给桥梁做全面体检。在余杭的安溪大桥,新上岗的“医生”露面了——一个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

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 供图:余杭区交通运输局

  它的本体并不起眼——方形的外壳内装着几个水下Led灯和水下相机。这些灯的总亮度可达10000流明以上,能清楚看到桥墩的水下细节;水下相机像素可达1920×1080P以上,相机广角可达90°以上。

  只见这位“医生”在随行人员的帮助下,从岸边一路“游”至河中央,随即潜入水中。十几分钟后,附近涉水构件的结构破损情况、钢筋裸露锈蚀情况、混凝土剥落情况等“会诊记录”,就被上传到了电脑中。

  “原本,我们需要潜水员下水搜查,一季度一次。”现场,操控人员一边操作一边说,“现在我们只要在岸上后台系统操作,就能看到桥梁实际情况,精准捕捉水下桩基裂缝等隐蔽病害,数据实时回传。”

图源:余杭区交通运输局

  余杭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华金晶介绍,汛期期间,余杭区境内的苕溪等主要河道水位会持续高涨,而部分跨河桥梁的水下桩基又存在一定的腐蚀和损伤,如何对桥梁桩基进行高效的检测运维,一直是道路桥梁养护的一大难点。而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的加入,给桥梁涉水构件的“体检”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升了精准度,也便于给桥梁留下更详尽的健康档案。

  检测人员拿到水下桥梁检测机器人传输回来的视频和图片还只是第一步。回去后,他们还要将对材料进行放大分析,对有疑问的、拍摄不到位的地方还要来个“回马枪”,利用该设备在水下悬停的功能,对疑问区域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检测。

  有了水下的“医生”,空中的“医生”自然也不少了。

操作人员正在用无人机进行巡检 记者 祝依凡 摄

  在瓶窑大桥附近,工作人员张望正操控着一台无人机正按照预先设置的飞行路线和飞行任务,对桥梁的主梁、桥墩等关键核心部位,进行全面的图像数据采集,并动态传输至余杭应急保障基地数字管理平台,作业覆盖半径可达5公里。

  “过去,传统的桥梁巡检主要依赖人工,采用专业的桥梁检测车才能巡检,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难以满足道路养护发展的需求。”余杭区公路与运输管理服务中心养护负责人盛峰说,用上无人机后,每次巡检能节约成本1万元。

  同时,高空作业也是危险系数颇高的一项工作,而无人机巡检大幅降低了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将巡检周期从半个月缩短到了1周,显著提升桥梁管养的智能化水平和运维效率。集群化作业模式,单日可完成数十公里桥梁群巡检,复杂地形无障碍飞行,让人工难以抵达的高空结构“无所遁形”。

  当科技潜入河底,无人机掠过晴空,从“人眼观测”到“数字透视”,让每座桥梁拥有专属“数字账簿”,养护决策更科学、更高效。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汛期责任编辑:江小来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今年汛期,杭州余杭的桥梁有了两位新“医生”。从水下桩基到桥面铺装,从单点检测到全域养护,每一座桥梁都能接受“智能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