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小新说丨大学校门,为何开得如此“扭捏”?

字体:
—2025—
07/15
18:27:49
2025-07-15 18:27:49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李心怡 实习生 谷曼茜

  用心说新闻,我是浙江在线数字人新闻评论员小新。暑假到了,大学校园是不是应该对外开放、应该怎么开放的话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一边是公众期盼重回校园、共享文化资源的热切愿望;另一边是高校管理者对教学秩序、安全压力的重重顾虑。这道看似简单的“开”和“关”选择题,为何总在“开与不开”之间反复拉锯?

  教育部此前曾明确表示过,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曾经,全国高校的大门普遍向公众敞开,校外人员进出自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封闭后,如今重新“打开”怎么就这么难?

  细究其因,还在于大门的“开放度”和公众期待之间那道无形的落差。不少大学仍旧“扭扭捏捏”、欲开又止。有的采取网上预约“限制性开放”,名额难抢就像“秒杀”;有的程序繁琐,填报身份、人脸识别层层设卡,便民流程反倒成了“通关测试”;更有甚者,不但仅限周末刷身份证入校,有些干脆全时段封闭,让民众望门兴叹。

  这种以维护“校内平静”为名、实则规避管理难度的做法,暴露出的是,一些高校管理思维滞后、服务意识不足等短板。

  时至今日,大学校园应当面向社会开放,这一点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当然,开放也并非等同于推倒围墙、放任自流那般简单。

  来看岳麓山下的湖南大学,市民游客可以自由漫步校园,感受学术气息,但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等场所则设有门禁,守护着教学科研的核心秩序。这是否可以给我们启示:开放可以是多层次、分区域、动态调整的更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热门学府完全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人流,在教学核心区严管、在公共活动区渐进放开。

  再看复旦大学,制定了详细的入校文明公约,事前对入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违规后果给予明示,既守护了在校师生的安全感,也提前告知了访客的行为边界。

  大学之大,在于其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担当。当大学真正以开放胸襟拥抱社会,校门内外的界限便会在智慧化的管理中自然消融,留下的将是知识共享的清风和一座城市与高等学府共同生长的、充满活力的文化脉搏。这道关于校园开放的必答题,期待每所大学都能用心答好。

  (视频素材来源:人民网等)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小新说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一边是公众期盼重回校园、共享文化资源的热切愿望;另一边是高校管理者对教学秩序、安全压力的重重顾虑。这道看似简单的“开”和“关”选择题,为何总在“开与不开”之间反复拉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