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9日讯(记者 孙婧宜)基孔肯雅热疫情备受关注。7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警告,表示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在我国,截至7月24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禅城区、三水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4014例,均为轻症病例。目前广东省报告的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大部分集中在佛山市的顺德区,疫情暴发以来,顺德区增加了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和核酸检测点,提高防治效率。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茹清静介绍,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媒介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美洲、亚洲和非洲,我国于2008年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广东、云南等地曾引发本地疫情,但尚未形成稳定疫源地。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不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5天可产生高滴度(血清或其他体液中抗体或病原体的浓度较高)的病毒血症,伊蚊叮咬后,便可能受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夏季随着气温的持续攀升和降雨量增多,蚊虫活动愈发活跃,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显著增加。”茹清静说。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症状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剧烈的关节疼痛可导致行动困难。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肌肉痛、关节肿胀、皮疹、恶心、疲劳等。
据了解,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基孔肯雅热的药物,临床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性治疗。不过,感染患者也不必恐慌。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预后一般良好。”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患者以轻症为主。在高危人群,如婴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可能会引发重症。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一般而言,充分休息、补充液体以及服用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可缓解部分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勿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降低出血风险。
该图由AI生成
虽然大家对基孔肯雅热还比较陌生,但其他蚊媒传染病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比如登革热、寨卡病毒病、乙脑、疟疾等都是常见的蚊媒传染病。
以登革热为例,它与基孔肯雅热的病原体不同,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有4个血清型;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仅1个血清型。这意味着,基孔肯雅热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登革热初次感染后对相同血清型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不能形成有效保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可增加重症风险。
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蚊媒传染病?浙江省疾控中心此前发布消息时表示,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
具体而言,近期计划出境或前往疫情高风险地区人员出行前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做好防蚊、灭蚊准备。归国人员入境前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等症状,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有无蚊虫叮咬史,配合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防蚊隔离治疗。归来后12天内做好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茹清静提醒,在家庭环境中及时清除家庭及周围环境中的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比如瓶罐、水桶、缸、花盆托盘、轮胎等。家中建议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也可使用蚊香、喷雾剂等灭蚊。户外活动时建议穿浅色长袖长裤,使用驱蚊液,以减少被蚊子叮咬的机会。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