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4日讯(记者 戴凯霖 陈天怀)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8月4日上午,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在杭州举行。
20年来,浙江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一个个令人兴奋的数字,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无不展示着美丽经济已经成为浙江发展的新增长点。
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浙江主题采访活动情况介绍会现场 记者 陈天怀 摄
护美绿水青山
浙江总体环境质量居长三角第一
暑期来临,德清民宿产业火热攀升,莫干山脚民宿一房难求。据当地统计数据显示,仅7月上旬,来德清的游客接待量破100万人次,民宿收入同比增长30%。
民宿的火爆,正是浙江依托绿水青山这一生态优势,收获丰厚经济回报的生动写照。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20年来,浙江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蚂蚁森林”“蓝色循环”先后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20年来,全省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2005年的41.9%跃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自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从61微克/立方米显著下降至26.1微克/立方米。“目前浙江总体环境质量位居长三角首位,环境质量改善幅度更是领跑全国。”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麻胜聪说。
遵循自然之法,浙江全力打造自然解决方案新典范:丽水九龙湿地打通水系堵点,搭配补植本土植物,为水生生物雕琢出层次分明的栖息空间,萤火虫种群数量达到100万只以上;舟山实施省级山水工程,修复之后五峙山列岛成为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
据介绍,通过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浙江已成功创建4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4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打造8个国家级美丽河湖和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各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生动诠释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浙江智慧。
加速产业转型
制修订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
如今,优质生态环境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做大“金山银山”方面,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章春华介绍,浙江以发展理念变革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
比如,湖州长兴经过先后两轮整治提升,推动铅蓄电池行业向新能源电池转型升级,企业数量从175家减少到16家,产值却增加了14倍,涌现出产值超千亿元的上市公司。当地还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累计入库项目50个,带动投资约1400亿元,美丽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通过聚焦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了宁波前湾新区智能汽车、绍兴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章春华说,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浙江省高技术产业投资规模达1980亿元,同比增长15.2%,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8%。
在探索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方面,浙江省制修订了全国首部省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标准,连续多年在30余个市县开展GEP核算;健全绿色金融机制,创新“生态信用贷”“生态抵质押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生态优势突出地区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涌现了丽水山耕、安吉白茶等一大批生态富民产业“金名片”。
据统计,20年来,浙江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1.15万亿元跃升到2024年的超9万亿元,以占全国1.1%的土地、2.9%的用水量、4.7%的人口、3.4%的能源消耗量,创造了全国6.7%的国内生产总值,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之路。
推进乡村共富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3:1
走进浙江农村,村里的道路宽敞平坦,路灯明亮,绿化优美。眼下,越来越多青年走进浙江美丽乡村,他们怀揣梦想,带着新思维,为乡村发展注入创意与力量,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在上午的情况介绍会现场,义乌市李祖村乡村运营职业经理人、农创客金靖分享起李祖村创客业态带动村民致富的经验。“我们在李祖村探索乡村运营的实践路径,使得创客业态达到了73家,2024年销售总额超7000万元,年游客量破百万,村集体收入跃至464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6万元。”
在李祖村,90后姑娘楼沙漠霜将沉睡的老旧建筑,打造为扎染体验工坊;村集体将原有的住房困难户安置到环境更好的小高层,原来的老宅统一修缮后由运营公司引进农创客,将一座座老宅变身为咖啡馆、国学馆等“小而美”的文旅新业态。
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塔后村,曾经,这里只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小乡村,如今,全村约三分之一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塔后村党总支书记陈孝形介绍,当地通过片区联动,构建了“民宿+康养+文化”的产业链条。目前,以塔后村为核心的民宿集群已发展到70家,与周边村落的8家养生业态、10家特色餐厅形成产业集群,还配套了营地、马场等新业态。
另外,在宁波奉化,“万亩粮田+瞭望塔+稻田咖啡”的网红矩阵,引爆农旅融合新经济;在衢州常山,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生态修复,释放资源叠加效应,实现产业绿色升级;在舟山嵊泗,海洋生态修复助力特色养殖、精品民宿等共富产业发展,让老百姓获得更多生态红利……
据统计,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86元、连续40年居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3:1。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浙江用20年实践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可行性,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画卷正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