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8月6日讯(记者 戴凯霖)万亩滩涂上,密布的碳纤维网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投饵船划出一道道优美的轨迹。这片宁静而富饶的“黄金海岸”,正展现出其惊人的生态经济价值。
8月6日,由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探访晚清诗人姚燮笔下的象山西沪港,看昔日“两三小艇泊高泥”的小渔村,如何蜕变成“浙江省黄鱼养殖第一村”。
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 记者 戴凯霖 摄
科技护苗,黄鱼价格实现“十百千”跃升
在码头上,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网箱养殖户钱国敏轻抚着新型抗风浪网箱,回忆起往昔。“曾经,我们像候鸟一样,冬天得把鱼苗运到福建过冬。”上世纪90年代,渔民们用铁丝和柴油桶拼凑成简易的网箱,养殖着不耐寒的闽东族大黄鱼,年成活率不足六成。
转机发生在1997年,随着象山港湾水产苗种公司的入驻,科研人员利用基因测序技术筛选优质种苗。2002年,第一批鱼苗在高泥村投放,结束了大黄鱼冬季去福建过冬的历史。在苗种的不断更新迭代下,当地建成了国家级大黄鱼良种场。以此为基础,当地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合作,成立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培育岱衢族大黄鱼、小黄鱼、梅童鱼、马鲛鱼、银鲳等26个品种,填补国内空白品种5只,省市空白品种21只,为大黄鱼高效养殖提供了良种保证。
“我们培育的岱衢族大黄鱼能在8℃的低温下存活,成活率已提升至85%以上。”钱国敏介绍道,如今,搭载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网箱可实现自动投喂、水质监测,鱼群状态通过手机APP即可随时查看。
鱼种问题解决了,怎样提高养殖效率呢?高泥人盯上了养殖网箱。
“我们对黄鱼养殖网箱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的绿色网箱使用碳纤维、PE等环保复合型材料,最大能抵抗12级台风,养殖空间削减了20%,鱼苗成活率提高了15%,网箱利润从200元/平方米提高至600元/平方米。”钱国敏表示。
随后,黄避岙乡组建了“海韵水产合作社”,由政府、企业和养殖户三方共同参与,规范行业标准,推行订单生产、统一销售,从而拓宽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议价能力,黄鱼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市场3元/斤,为养殖户带来了更好的效益。
海韵水产合作社目前开发了一种新的黄鱼产品“西沪港活黄鱼”,通过挑选条形较好的黄鱼进行驯化,味道更接近野生黄鱼,并实现72小时内活鲜运输,实现黄鱼价格“十百千”跃升。
探索改革,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海域权属不清、无序开发等问题日益凸显。“过去抢海域就像抢地盘,现在大家按规矩来,反而更赚钱。”钱国敏的感慨,也道出了海域“三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
2019年,象山县以高泥村为试点,推行“三权分置”改革:国家拥有所有权,国企持有使用权,渔民享有经营权。改革后,村集体年增收超过50万元,海域利用率提高了30%。“原有养殖户的租金仅为每平方米10元,而新增户则需通过公开竞拍获得海域使用权,其中20%的收益将反哺村集体。”通过这种改革,推动黄鱼养殖统一组织、集中管理,实现了生产方式转变提升。
西沪港边的“青年与海”咖啡店 记者 戴凯霖 摄
在宁静的码头边,一家名为“青年与海”的咖啡馆以其独有的韵味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的驻足。这家咖啡馆洋溢着悠闲的气息,由老板郑晓携手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立,他们决定在这片海域上探索渔旅融合的商业模式。
“作为年轻人,我们渴望尝试新事物,渔旅结合正是我们的方向。”类似的创意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高泥村增添了无限生机。
在发展壮大黄鱼产业的同时,当地开始探索从“卖特产”向“卖体验”转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总投资高达2.13亿元的“西沪港渔旅融合示范项目”启动。站在新建的海上综合观景平台上,游客们可以尽情感受养殖垂钓的乐趣,品味海鲜的美味,同时欣赏壮阔的海景。
“我们的目标是将游客从单纯的‘买黄鱼’,转变为深度体验的‘玩黄鱼’。”象山县黄避岙乡旅游发展专员史笑露信心十足。
与此同时,留日博士朱文荣创办的旭文海藻公司正在书写着“绿色奇迹”。企业依托西沪港的浒苔资源,不仅带动了村民年增收700万元,更在2023年促成了全国首单蓝碳拍卖。“1吨浒苔能固碳2吨,未来‘卖碳汇’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产业的兴旺助力村庄的共富,让更多群众共享了发展成果。原先的高泥村位置偏僻、交通落后、经济薄弱,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是典型的贫困村。现在,高泥村大黄鱼养殖面积约3000亩,养殖的大黄鱼和鲈鱼远销韩国、日本等地,年产值1.4亿元,村民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0万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