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智能养珠、生态生“金” 山下湖让珍珠与绿水青山“珠联璧合”

字体:
—2025—
08/10
11:04:47
2025-08-10 11:04:47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陈天怀

山下湖镇珍珠养殖塘 记者 陈天怀 摄

正在工作的蚌农 记者 陈天怀 摄

  浙江在线8月10日讯(记者 陈天怀)诸暨市山下湖镇,碧波荡漾的湖面下,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8月9日,由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全球最大的珍珠产业集散中心山下湖镇,探访当地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展示“智能生物链治水•靶向养殖技术”的水族箱 记者 陈天怀 摄

  走进山下湖镇珍珠养殖基地,眼前是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潋滟湖面泛着碎银般的光晕,整齐的养殖浮标如五线谱般点缀其间,养殖工人正轻舟穿梭,偶尔惊起白鹭掠过水面。

  然而,10多年前,高密度养殖、过量投饵投肥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却困扰着当地。当地珠农回忆,以前许多养殖户直接用鸡鸭粪便喂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一开窗异味就会飘进屋里。

  2017年,诸暨市出台淡水珍珠“禁养令”,出水口水质不达标的养殖户一律关停,倒逼养殖户探索生态化路径。

现场开蚌的工作人员  记者 陈天怀 摄

  “禁养令”出台后,郭伟锋刚辞去外地一家珍珠养殖企业技术员的工作,回到了家乡诸暨创业。“经过多番试错,最终我们联合高校研发了‘智能生物链治水·靶向养殖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繁殖、恒温控温等自动化系统,实现珍珠蚌精准投喂与智能管护。”浙江清湖控股集团董事长郭伟锋介绍。

  在这一技术的助力下,如今,传统养殖亩均产量从1000只跃升至6000—10000只,亩产值突破10万元,且水质达标率100%。该技术已获十多项国家专利,并推广至全国多地,成功修复杭州红旗河、滨江西兴后河等黑臭水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不同品种的珍珠蚌取出的珍珠也不同 记者 陈天怀 摄

  当珍珠养殖从传统粗放向绿色与智慧转型时,产业的销售模式也随之迎来蝶变升级。华东国际珠宝城转型为“珍珠+文化+旅游”复合型业态,商户从600家增至2000家,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盲盒开蚌”体验馆引爆年轻消费市场,新桔城村开蚌一条街节假日单日吸引游客超万人次,2023年累计开蚌超20万个,带动村民就业增收;珍珠的莹润光泽还跨越山海,在国际舞台绽放异彩,诸暨连续多年组织企业亮相东京、香港等国际珠宝展会,累计参展50余场,参与企业超7000家次,总销售额突破80亿元……从珍珠饰品到文化IP,从跨境贸易到文旅融合,山下湖正以“一颗珍珠”串联起全球产业链。

用蚌壳制成的工艺品 记者 陈天怀 摄

华东珠宝城中直播卖珍珠的商户 记者 陈天怀 摄

  如今,山下湖镇已形成涵盖养殖、加工、设计、销售、文旅的全产业链生态,珍珠产业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深度融合,年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随着“生态化、国际化、时尚化”战略的深入推进,这座“中国珍珠之都”正以创新为笔、绿色为墨,在碧波荡漾中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画卷。


线下来买珍珠的顾客也很多 记者 陈天怀 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城市;发展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8月9日,由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组成的“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全球最大的珍珠产业集散中心山下湖镇,探访当地如何通过科技赋能和产业融合,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