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绿”精灵的山水行丨安且吉兮,“鲵”我共享绿色家园

字体:
—2025—
08/12
11:52:42
2025-08-12 11:52:42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陈雷 陈天怀 实习生 倪元浩 谷曼茜

  编者按:安吉小鲵、“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东方宝石”朱鹮……这些活跃在浙江山林、河湖间的“小精灵”,曾经是濒临灭绝的珍稀濒危物种,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已逐渐在“浙”重生,不仅成为了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更是浙江践行生态文明、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浙江在线发起《“美丽中国从哪里来”——“绿”精灵的山水行》蹲点观察报道,记者跟随护林员、保育员一起走近“小精灵”的居住地,捕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展现浙江“向绿而行”的飞跃发展和喜人变化,共同描绘美丽中国的时代新画卷

  一大早,解海田又上山了。

  从东关岗保护站出发,沿着右侧石阶拾级而上,行走半小时山路,一片被称作“千亩田”的沼泽湿地出现在眼前。这片湿地静卧于湖州市安吉县龙王山上海拔1350米处,是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称“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茵茵绿草之下,栖息着我国特有的濒危两栖动物——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人称两栖界“大熊猫”,上世纪90年代首次被发现于安吉,其外形像壁虎,“皮肤”光滑似泥鳅,因对栖息地环境要求严格,种群数量十分稀少。为抢救和保护它们,这些年,龙王山的高山上常年活跃着一群“守护者”——安吉小鲵护卫队,身为东关岗保护站护林员的解海田,就是其中一员。

安吉小鲵宝宝回家了 潘学康 摄

  精心守护两栖界“大熊猫”

  “我们每天要去山里巡视两次,一次来回两小时左右。”脚下这条环绕“千亩田”的巡护山路,解海田已经走了6年,十分熟悉。

  巡山并非简单走走,更多时候,解海田像是在打一场以湿地为原点的“游击战”,在巡护中既要提防野猪等山间动物误入湿地,又要避免上山的游客“吵”到安吉小鲵。

  “安吉小鲵栖息地狭小,对周围环境变化又敏感,无意闯入可能踩踏、破坏它们脆弱的家园。”解海田解释。近年来,龙王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前来徒步、露营的游客,劝返误入保护区的游客成了他巡护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节假日和冬季安吉小鲵繁殖期,他所在的护卫队还会加密巡护频次与力度。面对不理解的游客,他会耐心解释,有时还要跟随一段路,确保游客离开核心区。

  盛夏时节,驻足“千亩田”,湿地已被茂密草丛覆盖,难觅安吉小鲵踪影。一起上山的保护区管理中心保护利用科科长、安吉小鲵护卫队队长汪贤挺,跟这群小家伙已经打了19年交道,深谙其习性。“它们世代生活在这片15亩的湿地里,平日深藏在底下的泥炭藓内,只有冬季繁殖时,才会出现在大大小小的水坑里。”此时,也是护卫队工作最繁忙和艰苦的时段,即使山上气温降至零下20℃,大家依旧要顶风冒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前来查看繁殖情况。

“千亩田”湿地 记者 陈雷 摄

  这样的挂念与安吉小鲵的习性密不可分。安吉小鲵成体仅巴掌大小,天性胆小不爱动,在大自然中拥有鸟类、鼠类、野猪等诸多天敌。为躲避天敌攻击,它们选择在冬季交配繁殖,但也因生存环境狭小、食物有限,种群内出现“强吃弱”的现象,最终野外存活率不足5%。而比这更严峻的威胁,来自这片栖息地的变化。安吉小鲵对栖息地的土壤、水质、空气等均有要求,被视为人类生态环境的“报警器”。

“全球50%的安吉小鲵都生活在‘千亩田’,但这些年灌木等植物不断入侵,湿地在逐渐萎缩和退化。”汪贤挺忧心忡忡。

  保护安吉小鲵,首要的是守护它的家。这些年,保护区通过强化日常巡护、增设防护设施、成立生态联勤警务站等措施构建起保护网的同时,还联合科研院所对安吉小鲵的家园开展长期监测和研究。“目前我们已积累海量生态数据,接下来会基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制定出一套精准、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案。”汪贤挺透露。

  这些努力正惠及更多群山间的精灵。2017年7月,为加强对安吉小鲵及银缕梅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千亩田”所在的安吉县龙王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省级到国家级,保护区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同步升级,安吉小鲵和“邻居们”迎来更安静的家园。如今,保护区内有维管植物1478种,脊椎动物278种,昆虫174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12种,是浙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安吉小鲵有了“精装房”

  保护工作不止于野外。在“千亩田”不远处的东关岗保护站,保护区还为安吉小鲵搭建了一处“人工家园”。

  走到保护站50米外的一处平房内,汪贤挺推开大门,数个玻璃缸映入眼帘。这座由保护站早期护林房改造而来的安吉小鲵小型孵化房,记录着团队早期对小鲵的人工保育探索。

  “刚开始大家将采集回的卵袋放在玻璃缸里孵化,但我们发现,孵化后的幼体数量一直在减少。”疑惑的团队几经观察,发现了谜底:安吉小鲵幼体存在严重的互食习惯。“后来我们就用筛网把玻璃缸隔成‘单间’喂养幼年小鲵,阻止它们互食,这套装备还申请了国家专利。”汪贤挺说,为最大程度模拟安吉小鲵的“原生家庭”,保育团队还从山上引来山泉水喂养这群小家伙。

人工保育的安吉小鲵幼体 记者 陈雷 摄

  度过危机四伏的“童年”后,这些安吉小鲵也将从“游泳池”搬家到“陆地”上。在保护站一楼内,汪贤挺将记者带到一个个透明的长方形盒子前。掀开盒内的黑色泡沫材料,指甲盖大小的安吉小鲵幼体趴在黑色土壤上,几乎与其融为一体。“这些是退了腮的小鲵,黑色泡沫模拟了泥炭藓里的环境,别看它们懒洋洋的,捕食时却很凶猛。”汪贤挺指着周边的扭动红虫介绍,这便是安吉小鲵的食物。

安吉小鲵幼体 记者 陈雷 摄

  在保育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安吉小鲵幼体得以安稳成长。但对它们而言,广袤的大自然仍是它们的最好归宿。为了使其更好适应野外,保护区在站内为安吉小鲵打造一处“精装房”——一座模拟“千亩田”湿地环境的生境池,既供其生活,也便于科研观察。“池内设有湖泊、泥炭藓、蕨类植物等要素,我们还培育了浮游生物、蚂蚁、蚯蚓作为食物,它们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后,回到野外也有生存技能。”汪贤挺说,保护区每年会人工保育50尾安吉小鲵幼体,待其长大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数量。

生境池 记者 陈雷 摄

  经过多年合作研究,如今保护区已建立一套稳定的安吉小鲵保育方案,将其成活率提升到70%以上。据统计,保护区累计人工保育安吉小鲵幼体约1500尾,并放归原栖息地。

  生态红利激活乡村经济

  当保护团队在寂静高山上守护着这群“精灵”时,与山顶的静谧截然不同,龙王山脚下的村落正洋溢着暑期的喧嚣与活力。

  驱车穿行在龙王山脚下的村落间,多个漂流点热闹非凡,彩色的皮划艇在溪流中穿梭碰撞,游客的欢笑在山间回荡。“山里风景好,也没那么热,是避暑的好地方。”一位游客告诉记者。“夏天周末人多的时候,毛估估一天1万人有的。”在山脚下的一处漂流点,工作人员透露。

  山水相融的自然生态,让龙王山脚下日益热闹。夏日,龙王山海拔500米处的安吉县章村镇长潭村,“山风竹韵”民宿的老板储春荣正忙着招待客人,当天虽是工作日,民宿的15间房却已满房。“夏天是我们的客流旺季,入住率在95%以上,很多游客冲着龙王山原生态的好山好水来的,也有很多来考察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团队。”春荣说。

  这家民宿,是春荣在自家宅基地上建起来的,早在2007年,瞄准进村客流,他就开起了农家乐,那时只提供简单餐饮,这些年,长潭村客人越来越多,他的农家乐升级成了民宿,他开始学着增加泳池、西餐、下午茶等服务。

春荣开出的民宿 记者 陈雷 摄

  令人欣喜的蝶变,源于当地生态保护带来的良性循环。从民宿二楼露台环视四周,青山叠翠,溪涧清幽,这里与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密相连,经过持续多年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村内的乱砍滥伐现象已销声匿迹,河道重现往日清透。

  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资源,正转化为生态红利激活乡村经济。近年来,长潭村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村内开出了1家漂流和100多家民宿,全年旅游收入超1.5亿元。“过去村里的年轻人一心想往外跑,现在自然环境好了,游客多了,能在家门口赚到钱,小年轻都回来就业创业了。”春荣细数着这本“生态账”,现在,他家的民宿年营收也较初期翻了几番。

  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重塑了村民们的自然保护共识。“大家都自觉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提到山上的安吉小鲵,春荣告诉记者,“保护区宣传到位,大家都知道山顶住着珍贵的‘小娃娃鱼’,不能去打扰它们。”

  夕阳西下,高山上,“千亩田”湿地渐渐融入苍茫暮色,安吉小鲵在家园安居,山脚下,错落有致的民宿亮起点点灯光,村民在家乡乐业,群山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画卷正徐徐铺开。

  (浙江在线记者 陈雷 陈天怀 实习生 倪元浩 谷曼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安吉小鲵;绿水青山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安吉小鲵,人称两栖界“大熊猫”,因对栖息地环境要求严格,种群数量十分稀少。为抢救和保护它们,这些年,龙王山的高山上常年活跃着一群“守护者”——安吉小鲵护卫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