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戏曲咿呀融入赛博江南,当良渚神纹沉浸数字宇宙;当短剧光影带火之江风景,当潮玩萌态引爆情绪消费……文化,从来不是凝固的碑石,而是不断重构的活态基因。
20年来,浙江持续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努力让更多文化领域标志性成果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即日起,浙江在线特别推出系列策划“文化新坐标”,通过聚焦短剧、网游、潮玩、文创等一系列新载体,触摸年轻一代的文化脉搏,品读文化浙江的潮流韵脚。
“文化新坐标”系列报道将分篇章徐徐展开,本章节扫描浙江纺织丝绸产业的发展图谱。走!让我们走进仙气满满国风的世界——
这些年的时尚风向,绕不开一个词——国风。
漫步于杭州小河直街,整条街氤氲着古雅气息,青石板路与白墙黛瓦之间,常有身着汉服的女子翩然走过;各大直播间里,马面裙、宋锦外套、香云纱连衣裙成为“流量密码”……国风,正在成为可以穿戴在身上的生活底色。
从街巷之间的汉服装扮,到产业升级的创新赛道,再到国际市场的服饰文化输出,浙江正以传统服饰为媒介,将千年风雅织入当代生活,让文化在针线经纬间,延续鲜活的生命力。
不仅是一次装扮,更是一种生活新主张
在小河直街,有着不少为游客提供传统服饰和妆造的店铺,化妆师楚洛洛便在其中一家工作。每天,她和同事们一起忙碌,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打造精致的唐风宋韵造型。梳一个发髻、戴一支簪、描一笔眉……她们做的,不只是一份打扮的工作,更推动了国风文化走入生活日常。
楚洛洛所在的妆造店主打宋制与唐制造型,在她看来,这样的定位与杭州本身的历史底蕴密不可分,“杭州拥有丰富的宋韵文化资源,很多外地游客来到这儿,都愿意体验一把‘穿越回宋代’的感觉。”
妆造店内的服装和饰品 记者 汪雨晨 摄
为顾客做妆造时,楚洛洛坚持突出江南宋韵的特色,以珍珠冠、珍珠妆和精巧的小花苞头饰为主,塑造温婉秀丽的风格。“宋制簪花一般用小花瓣,搭配珍珠冠和珍珠妆,显得含蓄典雅。”她一边整理着头饰一边介绍,除了现成的饰物,她们也会动手改造。“我们会根据客人的脸型做一些调整,让饰品更贴合人。很多化妆师都学过饰品制作,改起来不难,但宗旨不变——尽量复原。”
这股国风热潮,也少不了影视剧的“推波助澜”,《梦华录》播出后,宋制“珍珠妆”就更火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特意来体验这种清新典雅的宋韵造型。“一天差不多有近30人,忙得团团转。”楚洛洛补充说,夏天白天气温较高,顾客一般会选择在下午或晚上来进行妆造,“一到晚上,小河直街满街国风味。”
景区也纷纷借传统妆造在节假日吸引游客,今年“五一”假期,新市古镇景区推出的免费“羽冠珍珠妆”项目,4天内服务超1000人次。国风变装开启的不仅是一段妆容的改变,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
国风的热潮不仅涌动在街头巷尾的妆造店里,更已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证件照这样的实用领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顺应群众对证件照片多样化的需求,绍兴越城公安在严格执行公安部制证规范的基础上,率先推出了“传统服饰身份证照片”便民举措。
“群众可在辖区公安窗口或12家授权照相馆,身着唐装、中山装等传统服饰按规定拍摄证件照,既满足合规要求,又彰显文化自信。”越城公安分局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副主任蒋成梁说。
从街头到景区,从日常装扮到证件照片,国风,不再只是遥远的文化符号,它成了越来越多人愿意尝试的一种生活方式。
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新赛道
“国风兴起对丝绸产业具有正向的助推作用。”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姚琛评价,国风时尚不仅改变着年轻人的衣橱,更重塑着传统丝绸产业的未来图景,她看到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在一匹丝绸上开始交织出新的光芒。
在姚琛看来,国风兴起远不止是一时的潮流,“它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兴趣,而丝绸服饰,恰恰成为文化与时尚融合的绝佳载体。”这股力量正在无形间推动着丝绸文化基因解码与创新转化,创造年轻态新消费场景,带动产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新质发展,甚至“产文商旅”生态发展,为整个产业焕新带来新赛道、新模式、新发展。
热潮之下,也有挑战。丝绸作为文化底蕴极深的品类,对工艺的要求很高。难打理、娇贵、不可日晒、价格高等一直是大众对丝绸产品的传统认知,而这,恰恰是技术创新视角下,行业一直在努力破解的命题。
从100%桑蚕丝到香云纱这类传统植物染工艺的应用,到丝棉、丝麻等丝交织功能性产品开发,丝绸已全面走向“更接地气”“更具性价比”“更舒适且具功能”的当代生活需求。姚琛介绍,当前丝绸的抗皱、耐晒、可机洗等传统认知的技术障碍,早已取得全面突破。
AIGC丝绸产品展示区 受访者供图
“碎片化、规模小、升级换代难……”姚琛并不避讳丝绸产业的痛点,这些历史经典传统产业的困境,丝绸产业一样也不少。如今,政府、高校与企业正联手推动一场产业集聚的变革。长三角·南浔丝绸文化产业园便是其中的示范,“我们组成了‘三个产业官’共同体模式,街道是产业护航官,村集体是产业联合运营官,浙理工湖州研究院是产业运营官。”姚琛介绍,产业园一、二期供集聚近200家商户,预计年产值将达15亿元以上,全面实现从数字创新设计服务到商户选品中心共建到销售传播的全链路覆盖。
同时,产业园中的数字化实践也让人眼前一亮,“通过人工智能解码文化基因,从良渚文明、丝路文化中提取元素,进行二次创意生成。”目前AIGC应用平台已生成5万多个基于文化基因解码的二创素材,商户可自由选择、快速应用。“这解决了小微商户文化挖掘能力弱、产品内容难打造的根本问题,我们帮他们做好文化溯源、设计要素、产品开发、内容故事等,助力每家商户都能打造自己独特、差异化的产品,提升竞争力,最终做大做强。”
长三角·南浔丝绸文化产业园 受访者供图
带来新技术的同时,国潮东风也盘活了传统产能。嘉兴许村,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织锦缎被面发迹、后靠家纺产品闻名的浙北小镇,曾创下“中国窗帘三分之一在许村”的传奇。如今,伴随马面裙打入大众市场,其精致华美的提花面料正需要大型提花机才能制作,许村的老设备迎来了“第二春”。
“我们有40余年产业基础,掌握了织造核心技术,马面裙是原有家纺产业的延伸。”海宁市家纺协会会长曹咬强道出了创新背后的产业逻辑。在许村人看来,这不是转行,而是转型,将积累40余年的工匠精神、织造技术和渠道网络,快速对接国风、国潮需求,这正是传统产业抓住机遇、实现创新的生动样本。
不仅是中国风潮,更是全球新语言
眼下,承载着千年文明密码的中国符号,正以“行走的文化护照”姿态叩响世界的门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8%。
在这股潮流中,浙江企业正凭借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实力,织就国潮出海的经纬线,让东方美学升华为全球风尚。在浙江锦诗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车间里,几十台大型提花织机节奏不断,一匹匹融合国风元素的布料渐次成型。经过剪裁、缝制,它们成为精美的围巾,远销海外。
“过去我们以代工为主,客户提供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如今通过自主设计和研发,我们把蕴含中国元素的产品推向全球。”公司董事长俞东明言语中充满自豪。近年来,锦诗纺织投入超1亿元引进先进设备,开发天丝、羊绒等提花工艺产品。
浙江锦诗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展厅 图片源自潮新闻
“国风元素服饰近年来非常受欢迎,我们的提花图案全部自主研发,在海外市场反响特别好。”俞东明介绍,公司借助“9710”等跨境电商新模式,将产品直接销往中东、非洲、欧洲等地,效益有了明显提升,“这段时间订单量持续攀升,东方审美正赢得世界共鸣。”
几乎同时,非遗瑰宝油纸伞也乘上“跨境包机”的东风,飞向更远的市场。在浙江安若素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坊中,工匠们正于伞面上细致绘制水墨荷花。“我们看准国潮产品的出海机遇,积极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公司负责人李燕双说。
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高知名度。“跨境包机让物流时效大幅提升,最快只要5天即可送达,海外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明显上涨,目前日订单已突破百单。”李燕双说。
从钱塘江畔到全球市场,浙江正以丝绸的柔光、提花的经纬和非遗的匠心,让国风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新语言。这里不仅是国潮服饰产业的创新引擎,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样本。这片土地,凭借对丝绸、纹样与匠心的传承,正将传统服饰文化转化为一张张流动的时代名片。
(浙江在线记者 汪雨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