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丨西山社区的“大反转”

字体:
—2025—
08/29
14:08:45
2025-08-29 14:08:45 来源:浙江宣传

  “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是浙江开展为民办实事时坚持的一个理念。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提到:“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相统一。”

  海宁西山社区党委书记金美凤,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并把它作为社区治理的底层原理。

  西山社区,依偎硖石西山,百年沪杭铁路穿境而过。二十多年前,这里曾因火车站皮革商圈的崛起而繁华一时,却也深陷矛盾纠纷多、城中村环境脏乱差的泥淖,一度是当地社会治理的“反面教材”。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如今的西山社区实现了“大反转”,引得四方来客取经。今天,我们从“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句话,打开西山社区治理经验的实现路径。

  一

  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句大白话看上去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相较农村来说,城市社区的人口结构更复杂、社交纽带更薄弱、想法诉求更多样,特别是西山社区这样有着上万人口规模的城市融合型大社区,要精准知道“群众想什么”,一点儿也不简单。

  做好流动人口管理,人力不足;解决矛盾纠纷,专业性不够;想推进环境整治,没有充足资金……金美凤回忆当时的情景,只觉得“眼前一抹黑”,找不准方向,办不好事情,还总遭到居民质疑。

  那么,西山社区如何解题?可以讲讲两个小故事。

  一个是主动找骂的“金姐热线”。走访西山社区时,笔者发现很多居民都报得出金美凤的电话号码,当地人称之为“金姐热线”。2004年,西山社区的一台办公室座机被改成热线电话,遇上座机无人接听也会转到金美凤的手机上,24小时不打烊。

  “一开始,我是主动找骂的。”金美凤说,“骂声”里藏着群众的“心声”,开通这条热线,是想让群众投诉有渠道、说出不满意。如今热线更多转成了微信,居民从吐槽抱怨变成了提意见建议。社区还组建了“社情民意队”,逐步形成了有呼必应、未呼先应、一呼百应的“三呼三应”共建共治机制。

  另一个是“七友空间”。在隆兴嘉苑小区的公共区域内,藏着“友心凳”“友诗廊”“友修吧”等7个有趣小空间,是居民议事、休闲的场所。“七友空间”并非社区所建,而是通过“楼道议事会”,由居民提出需求、“众筹”落实而来。2017年,西山社区在清理小区内杂物堆放和僵尸车停放空间时,腾出一块30多平方米的区域。党员带头,社区居民你出一把椅子,我捐几本书,很快让这片闲置空间“活”了起来。通过“自己管自己”,居民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对社区家园治理越来越有劲。

  十多年来,西山社区的9个小区都开出了“楼道议事会”“居民会客厅”“小区红管家驿站”等问需场所。2009年,有人在楼道议事会上求助——“暑假孩子从老家过来团聚,但我们没空带”。社区一摸底,居然70%的新居民家庭都有帮带需求,此后便办起了“爱心教室”,一办就是十多年。

  二

  如何帮群众干成事、干好事,对于社区而言,也有一些客观困难。有些社区干部也曾感慨,并不是不关心居民的呼声,而是社区作为自治组织,缺乏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怕居民的高期待落了空。西山社区同样面临着缺人、缺资金、缺资源的烦恼,20多年来,社区也在自治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招法。

  找好“带头的人”。笔者发现,西山社区随处可见“火车头”形象,起初以为是沪杭铁路的关系,走访中才了解到,这是一种社区文化。“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西山,不少党员都是社会组织、志愿项目中独当一面的带头人。金美凤作为社区大家长,工作笔记记了厚厚一摞,“操盘”60多个服务项目,办事工作微信群加了许多个。一句“有事找金书记”,就是群众最大的信任。

  在西山社区,社区党委的“火车头”作用明显,一批社区骨干脱颖而出。比如重庆妹子邓铌从一名普通社工成长为社区党委副书记;社工柳灿擅长矛盾调解,还是许多空巢老人的“贴心人”;担任海宁市潮城治社培训中心讲师的徐齐则是妇女就业的好帮手

  发动“专业的人”。去过西山社区的人,都有相同的感慨,一个社区怎么能打这么“富裕”的仗?不管做什么项目,只要动员号角一响,人财物立马集结到位。之所以能链接社会资源“跟着社区干”,原因之一是西山社区背后的45家社会组织。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抱团做事,社区治理和服务离不开各类资源的导入,就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做专业的事。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海宁爱心联盟,从最开始做慈善,扩展到“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各方面服务,拥有162家成员单位,链接志愿力量超过2.7万人。社会组织牵头下的“微爱童行”“益呼应”“潮城大喇叭”“文明海宁一道走”等项目不仅惠及西山,有的还辐射海宁全市。

  依靠“所有的人”。万人社区,千般需求,社区工作难免会遇到爱较真的居民“挑刺”。这些居民看似是“刺头”,但却被金美凤等社区干部称作“有心人”——居民是家人,更是主人,他们敢于“挑刺”,就说明关心社区,不能让他们寒心。

  比如,老陈曾对小区改造很有意见,常向社区发去“不满意清单”。社区知晓后,顺着老陈的心意,请他参加工程改造监督团,大胆去“挑刺”,最后还真发现了屋顶建材处理有问题,为项目省去20多万元冤枉钱。如今,西山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一些“新西山人”成了治理的中坚力量。比如从四川来海宁创业的张清平,为帮老乡找工作,还成立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

  西山社区的治理经验,关键还是人。这是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底气和实力。

  三

  坚持党建引领,建强社区治理“主心骨”;坚持需求导向,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坚持群众主体,发动群众解决群众自己的事情……近日,省委社会工作部将西山社区治理经验提炼为6条,归根结底,其内核始终是这句朴素话语——“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当前,西山社区的治理经验已成为浙江省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样本,其价值也不是解决了一时一地的具体问题,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可复制的治理思路。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思考。

  打好情感牌,让心贴得紧紧的不可否认,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发达的通信网络,大大改变了社区生活,我们既渴望邻里社交,却无暇关注线下生活。西山社区能构建一种社区共同体的意识,在人与人、人与社区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共生共长,这种情感链接,在“弱联系”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这也启发我们,社会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是秩序层面上的管得住,更是要让大伙儿在参与中有归属感。

  切勿摊大饼,要做一件成一件。走访中,笔者听到金美凤一直跟同事们说:“不是老百姓需求的项目我们不做,不能让群众感动的项目我们不做。”对于一个社区来说,服务项目不一定越多越好,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的项目要不得。基层治理者既要有“事事放在心上”的责任感,也要具备“科学评估、分步推进”的务实态度。就像西山社区,公益项目的运行和重点工作的落实,会定期组织群众评价,满意的项目继续保留,不满意的就及时调整改进。目前,社区服务项目群众满意率高、连续运行5年以上的占比超70%。

  善找同行者,有难题一起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社区如何撬动更多资源?一个社区的经验如何放大?海宁在做的大西山片区组团治理颇有借鉴意义。

  一方面,城市社区在治理上有很多共性问题,仅靠一家之力难以解决。以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为例,西山社区联合了其他几个社区共商破难,探索出“电梯公交模式”,用电梯租金取代建设资金,实现几个小区连片加装。另一方面,海宁倡导的大西山片区组团治理,统筹18个社区和4个社会组织,让社区掌握更多资源。

  西山社区的探索,虽微观如窗,却可见基层治理的宏大气象。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这些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路径,最终会汇入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道路中。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