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8日讯(记者 汪雨晨)金秋时节,钱塘江畔迎来一场科学思想的碰撞。9月16日至17日,“科学与中国”之“嘉庚讲堂”走进杭州,多位国内外院士齐聚杭城,围绕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话题展开一场场精彩分享。与此同时,专家学者们走进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白马湖实验室等地,感受浙江的科技脉动。据悉,“
9月16日下午,“嘉庚讲堂”暨“之江院士讲坛”第36期与杭州科学大讲堂第226讲在浙江省科学会堂拉开帷幕,活动以《未来已来——氢能时代的科技挑战与对策》为主题,科研工作者、师生与企业代表齐聚,共同聆听两位顶尖院士的分享。
“氢能不是可选能源,而是必选能源!”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志刚率先登台,作为我国氢能领域领军人物,他从技术瓶颈、材料创新、系统集成等方面,层层剖析氢能发展的核心难题,并提出制氢、储氢、用氢全链条需突破成本、效率与安全三大关,让在场听众深刻感知氢能对未来能源格局的重塑力。
活动现场 图源主办方
随后,德国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士Peter Sachsenmeier从全球视角切入,分享了《能源革命和AI革命改变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凭借其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丰富经验,Peter Sachsenmeier通过相关国际案例,分析了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机遇。“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双重革命。氢能代表了能源的未来,而AI将是解锁氢能潜力的关键工具。两者的结合将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
9月17日,“嘉庚讲堂”暨“之江院士讲坛”走进浙江省委党校,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以《“双碳”战略与新能源材料发展》为主题,带来一场思想盛宴。“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1900年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1.57摄氏度。这也意味着,2024年成为了首个突破《巴黎协定》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年份,2024年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成会明开篇用数据为大家敲响警钟,随后他层层梳理碳中和的核心逻辑。他认为,第四次能源革命可以为中国带来“换道超车”的机遇——能源产业正从“资源属性”转向“智能制造属性”,而中国在光伏、风电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正是最好的底气。
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除了院士讲座,考察调研也同步展开。
“这是‘黑豹2.0’,全世界奔跑最快的工业机器人!”9月16日,踏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大家仿佛置身未来实验室,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院金永斌研究员的介绍瞬间吸引众人目光。屏幕上,夜间测试的画面里,机器人奔跑时脚下“一路火花”,却始终保持稳定。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款机器人从研发到问世仅用3个月,其驱动器为自主研发,而且借鉴自然界动物重心靠下特性采用了低重心设计,让它在工业场景中既能“跑得快”,又能“扛得稳”。
考察现场 记者 汪雨晨 摄
急速奔跑的“黑豹”仅是浙大杭州科创中心科创加速度的一个缩影。记者从该中心了解到,自2020年7月16日首期开园以来,中心聚焦微纳尺度下的功能材料、电子信息、微纳智造、合成生物、生态环保五个重点攻关领域,依托研究院、创新工坊在内的16个创新平台,系统搭建了“2全国重点实验室+1省技术创新中心+5省重点实验室+2省工程研究中心+2省国际联合实验室+1省国际合作基地”创新体系。
此外,此次考察调研还走访了白马湖实验室等地。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浙江省委党校、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