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 > 全媒体播报 正文

守护珊瑚、助盲出行、智慧养殖……云栖通道上演AI“实战秀”

字体:
—2025—
09/25
21:26:54
2025-09-25 21:26:54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汪雨晨

  浙江在线9月25日讯(记者 汪雨晨)9月25日正午,杭州云栖大会现场2号馆小舞台,“云栖通道”如期开通。

  这是一个为广大AI产业从业者、创业者以及大模型开发者提供的专属交流平台。在今年的主题分享中,四位嘉宾带着各自的AI创新成果登台:从南海珊瑚礁的守护,到视障人群的出行辅助;从低成本具身智能开发,到农牧场的智能管理,用真实案例勾勒出人工智能落地现实的鲜活图景。

  杨红强:AI为南海珊瑚礁装上“智能监测仪”

  “这些南海水下20米拍的珊瑚礁美景照片,现在再去看,很多场景都消失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强的话,让大家将视线聚焦到屏幕上:曾绚烂多彩的珊瑚礁变成灰白一片,活了三百年的滨珊瑚、海南岛西海岸的鹿角珊瑚,很多在2020年的大规模白化中死亡,全球第四次珊瑚白化危机正持续蔓延,大堡礁部分区域珊瑚死亡率甚至高达70%-80%。

  作为拥有700多天海上考察经历的潜水教练,杨红强深知传统研究的局限。过去十年,他和团队走过南海百余座岛礁,积累了20多T水下影像资料和100万张照片——如此庞大的数据量,靠专家目视分析根本无法高效处理。“传统方法分析100个样方,经验丰富的专家要花18.6小时,还容易出现误差。”

活动现场 图源阿里云

  转机来自与阿里云的合作。团队以通义Qwen2-VL多模态大模型为基座,研发出“瑶华”珊瑚礁多模态AI大模型1.0版,珊瑚属级识别准确率达88%,有些属集是90%以上甚至更高,与传统方法相比有了质的提升。今年5月,该模型在南沙群岛完成海试,原本需要人工20多天处理的影像数据,AI仅用12小时就完成了,为珊瑚礁退化监测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上午听完Qwen3-VL的报告,我们已经计划升级模型基座,目标是把准确率提到90%以上。”面对媒体提问,杨红强眼中满是期待,“我的理想是让水下机器人完全替代潜水员,毕竟潜水科考风险太高,我经历过几次生死体验,希望能让同行们安全地守护这片蓝色生态。”

  陈刚:300毫秒响应!AI眼镜为视障人群“开辟通路”

  “成年人走一步约37厘米,而我们的眼镜能在300毫秒内识别障碍,及时提醒视障用户。”杭州瞳行科技市场总监陈刚举起“瞳行助盲AI眼镜”,向现场展示这款今年4月刚研发出来的产品。这家由“技术男”组建的初创公司,成立初衷就是为中重度视力障碍人群,解决出行与生活难题——公司一位创始人的孩子先天失明,十年照料经历让团队更懂视障群体的真实需求。

  这款眼镜的核心优势在于实时交互能力: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能识别151类常见物体,在出行场景中引导用户走盲道,遇到共享单车等障碍时及时提示绕行,绕行后再引导用户重返盲道;生活场景中,可帮用户找药罐、读手机信息,还内置双频GPS与北斗模块,提升定位精度。更贴心的是,它支持一键联系三位亲友,亲友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用户位置,远程提供指导。

活动现场 图源阿里云

  陈刚现场透露,眼镜还整合了通义千问VL、OCR模型和百炼平台的语音交互能力,“开发门槛低,语音响应又快又自然,能让视障用户更顺畅地与世界沟通。”

  面对“识别错误怎么办”这一疑问,陈刚坦诚回应:“现实场景复杂多样,目前我们仍建议用户搭配盲杖使用,未来还计划接入be my eyes公益服务,让用户在亲友无法及时响应时,志愿者也能提供帮助。”对他而言,这款产品的意义远超商业:“我们想让技术成为视障人群的‘眼睛’,帮他们更独立地生活。”

  张子豪:几千元玩转具身智能,让机器人走进大众生活

  “几十万的机器人摔一下就心疼,我们穷学生根本玩不起!”继去年带来精彩分享后,B站UP主“同济子豪兄”张子豪今年再次来到云栖通道作客。刚一开口,就引来现场笑声一片。

  这位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技术博主,靠着自学AI与机器人技术,如今已拥有30万粉丝,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300万,而他始终坚持的理念,就是让具身智能“接地气”——普通人花几千元就能开发属于自己的机器人。

活动现场 图源阿里云

  “通义大模型帮我打破了学科壁垒!”张子豪表示,机器人开发涉及自动化、电子、视觉等多领域,编程语言涵盖C++、Python、OpenCV,“以前我只会一种语言,现在靠Qwen3 Coder Plus模型,能快速搞定多学科代码,一个人就能完成复杂系统开发。”他还现场展示了接入通义语音交互的机器人——说话就能触发动作,“这就是物理式AI,让智能真正落地到现实世界,而不是停留在屏幕上。”

  对于跃跃欲试的普通人,张子豪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不用怕没基础,AI能帮你读代码、学知识,关键是明确自己的需求,做个‘好产品经理’。我希望,未来每个孩子都能拿着3D打印机器人,感受科技的乐趣。”

  熊丰:AI监控守护“舌尖安全”,农牧场迎来“智慧升级”

  “听到‘铁骑力士’,大家会不会以为我们造摩托车?其实我们是养鸡蛋、养猪的!”铁骑力士首席信息官熊丰的开场白,让现场兴奋不已。这家1992年靠5万元起家的企业,如今已发展为集饲料、养殖、食品于一体的农牧集团,旗下“圣迪乐鸡蛋”连续十年全国销量第一,川藏黑猪也深受市场青睐,在全国设有150余家分(子)公司。

  过去,养殖场靠8000多个摄像头+人工监控,但人会疲劳,容易漏掉风险——这让团队意识到生物资产防控的重要性。“我们需要7*24小时不间断的‘眼睛’,及时识别非法入侵、人员违规操作,甚至预警火灾。”

活动现场 图源阿里云

  联合阿里云打造的ICAS智能监控系统,成了养殖场的“智慧大脑”。该系统融合通义千问VL多模态大模型,能全时域、全区域感知监控画面,支持自定义多级预警规则,有效过滤风吹草动等无效警报,风险识别率提升90%。

  熊峰透露,接下来团队计划升级系统:“这次在云栖大会上,看到阿里云更强大的视觉模型,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识别场景,还想让大模型帮助养殖人员提升技能,用科学知识提高养殖效率,守护大家的舌尖安全。”

  未来,随着大模型等技术的持续迭代,这样的故事或许会在更多领域上演:可能是沙漠里的植被监测,可能是山区老人的远程医疗,可能是校园里的创新教育……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参数与代码,而是能触摸到珊瑚的温度、能听见视障者的脚步、能看见普通人的创造、能守护每一份日常的温暖力量,真正让“智能”落地生根,长成服务生活的繁茂大树。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大模型;数据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9月25日正午,杭州云栖大会现场2号馆小舞台,“云栖通道”如期开通。